标签: 胡言乱语

2053 篇文章

《春泥》
《春泥》 母亲总说老宅的院墙是活的。春分时节,墙根下的青苔会泛出油亮的绿,像给斑驳的砖缝抹了层釉。我蹲在门槛上数蚂蚁搬家时,总能听见父亲在里屋咳嗽,混着搪瓷缸磕碰青瓷碗的脆响。那年我七岁,刚学会用竹竿挑开井栏上的青苔,却总被父亲那句"慢着些"惊得缩回手。 父亲是镇上唯一会修座钟的匠人。他总说机械的芯子比人心更透明,可他的心跳声却总在深夜漏出来。记得…
七月流火与八月清风
七月流火与八月清风 2021年的盛夏,当吴亦凡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公寓被带走时,这个曾以"顶流偶像"身份活跃于公众视野的加拿大籍艺人,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最后一条动态是:"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这条发布于凌晨两点四十分的朋友圈,在七月的最后三天里获得了超过三百万点赞与转发。这个数字在三个月后依然在娱乐数据平台上占据年度热搜榜首位,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情绪变…
《迷彩色的黎明》
《迷彩色的黎明》 七点二十分的闹钟第三次响起时,林远终于从被窝里弹起来。他摸黑下床,在走廊上碰翻了搪瓷缸子,暗红色的茶渍在木地板上洇开一朵狰狞的花。母亲追出来时,他正蹲在地上用抹布擦拭,听见身后传来压抑的抽泣声。 "妈,我走了。"他把浸透茶水的迷彩服往行李箱塞,手指在军衔布上摩挲。这个深秋的清晨,八十二岁的母亲第一次主动拥抱他,颤抖的掌心贴着他后背…
《数据迷雾中的信任裂痕》
《数据迷雾中的信任裂痕》 收到那条指控短信时,我正站在公司落地窗前抽烟。手机屏幕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你女友那条爆款视频的播放量是你刷的"几个字像把生锈的刀,突然割开了生活表面脆弱的平衡。 那是三个月前的初雪夜。我和林晓在咖啡馆加班改方案,落地窗外积雪覆盖着城市天际线。她突然说想拍段视频记录初雪,我随手帮她调了相机参数。视频里她踮脚接住雪花,睫毛上沾…
《梧桐树下的第七个春天》
《梧桐树下的第七个春天》 一 母亲去世后的第七个春天,我站在老宅的梧桐树下,发现树皮上又多了几道裂痕。这棵树从父亲年轻时开始就种在这里,每年春天都会抽出新芽,可树干上的纹路却越来越深,像极了我记忆里那些被岁月磨平的棱角。 那年冬天特别冷,母亲总说冷是病气。她裹着那件我高中时织的深蓝色毛线衣,在厨房里守着砂锅熬中药。我蹲在门槛上剥橘子,看阳光穿过她花…
在破碎的镜面里寻找完整的自己
在破碎的镜面里寻找完整的自己 2017年某个潮湿的雨夜,我蜷缩在宿舍床上反复播放林俊杰的《不为谁而作的歌》。当副歌第三次响起时,窗外的雨突然变得清晰可辨,雨滴撞击玻璃的节奏竟与"把该说的话好好说"的咬字完美重合。这个瞬间,我忽然意识到这首歌的MV或许比音乐本身更值得解读——那些在镜头里若隐若现的玻璃窗,那些被雨水模糊又清晰的面孔,都在讲述着关于自我…
《玻璃糖纸》
《玻璃糖纸》 九月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我又一次在街角的咖啡厅遇见林小满。她正用银匙搅动着冷掉的拿铁,深褐色的液体在杯壁上晕开细小的漩涡,像极了她当年写在笔记本扉页的那行字:"真诚是糖纸,贴错了位置就会刺伤手指。" 那是2015年的深秋,我作为校报编辑找到林小满约稿。她穿着褪色的牛仔外套,发梢沾着实验室的试剂痕迹,正在解剖台前给小白鼠换药。"你写的东…
《错位的光》
《错位的光》 十七岁那年的深秋,我在校门口的梧桐树下撞见了林小满。她抱着一摞《百年孤独》站在逆风里,栗色长发被吹得凌乱,校服领口沾着草屑。我下意识后退半步,却听见身后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你也在这里。" 那是她第三次来堵我。前两次我都是绕道而行,第三次实在躲不过去,只能把书包甩在长椅上,用最不耐烦的语气说:"林小满,你能不能别老跟着我?"她弯腰捡起…
《生死笺》
《生死笺》 老式台灯在凌晨三点发出细微的嗡鸣,我摩挲着泛黄的出生证明,纸张边缘已经卷起毛边。父亲签名的钢笔字迹被岁月晕染得模糊,像他临终前攥着呼吸机的手。窗外的月光漫过窗台那盆绿萝,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晕,恍惚间竟与三十年前产房窗外那串风铃的倒影重叠。 1993年深秋的产房里,母亲蜷缩在雪白的被单中,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助产士第三次核对新生儿脚印…
《枇杷记》
《枇杷记》 暮春三月的雨丝斜斜地飘着,我握着斧头站在老枇杷树下,树冠垂落的绿荫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树干上还留着妻子用朱砂写就的"永好"二字,笔迹被雨水浸得洇开了些,却依然能看出当年她踮着脚尖写下的认真模样。 这株枇杷树是十八年前移栽的。那时我刚接手家族果园,老园丁临终前执意要亲手栽下这株树苗。他颤巍巍的手指拂过树皮上的虫洞,像抚摸婴儿的脸颊:"枇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