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胡言乱语

1857 篇文章

《裂缝里的光》
《裂缝里的光》 十岁那年的雨季,我蹲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用圆规尖刺在课桌上刻下第七道划痕。数学老师的声音穿透雨幕传来:"王小雨,这道应用题解法太笨拙了。"我盯着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算式,突然发现前排女生新买的发绳在阳光下闪着彩虹般的光泽。 那时我的书包里永远装着创可贴和透明胶带,用来修补被同学撕破的课本。课间操时总有人故意撞翻我的水杯,看着浑浊的…
《重逢时刻》
《重逢时刻》 春末的雨丝斜斜地打在玻璃窗上,我望着手机里刚收到的巡演城市名单,指尖在"上海"二字上轻轻摩挲。去年此时,我们乐队在方圆剧场连演七场,观众席上始终空着三十七个座位——那是为隔离中的歌迷保留的"云席位"。如今名单里的每个城市都亮起红灯,像散落在地图上的星子,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排练室那面贴满便利贴的玻璃墙。 那面玻璃墙是我们与歌迷的"秘密通道…
《音乐教室里的张杰》
《音乐教室里的张杰》 那是个闷热的九月午后,我站在高三(2)班的教室门口,看着讲台上那个被撕得支离破碎的歌词本。纸页上的"虽然讨厌他,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歌都好听"被红笔重重圈起,旁边歪歪扭扭地补着:"连这破歌词都听不懂的人,还配当音乐老师?" 作为市重点中学的音乐教师,我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质疑。班里有半数学生坚持认为张杰只是选秀节目出来的流量明星,他…
《缝补时光》
《缝补时光》 凌晨三点的缝纫机声总让我想起外婆的房间。那时她总在煤油灯下修补我扯破的校服,针脚细密如春蚕吐丝,在泛黄的台灯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如今这架老缝纫机安静地躺在阁楼角落,机头积着经年的棉絮,却仍固执地保持着当年"咔嗒"的节奏。 去年深秋的暴雨夜,我蜷缩在出租屋的飘窗上。雨水在玻璃上蜿蜒成河,楼下便利店的红灯在雨幕中晕染成血色。那时刚经历职场…
《时光褶皱里的声音标本》
《时光褶皱里的声音标本》 2004年的夏天,我在县城的录像厅里第一次听见《江南》。老式电视机雪花闪烁,林俊杰清亮的嗓音穿过磁带沙沙的杂音,在潮湿的空气里荡开涟漪。那时周杰伦刚凭借《七里香》蝉联四届金曲奖,张韶涵的《欧若拉》在校园广播里循环播放,五月天的《倔强》成为课间操的背景音乐。录像厅老板总说:"这年头的歌,听得人心里发烫。" 如今站在2024年…
《未完成的画》
《未完成的画》 画室里飘着松节油的味道,林深把调色板搁在画架上时,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他转身看见夏栀抱着画框站在门口,晨光从百叶窗的缝隙漏进来,在她发梢镀了层金边。 那是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场景。林深记得自己正在给《星夜》系列的最后一幅作品定稿,梵高的漩涡已经画到第三层,却总缺了些灵魂。夏栀是来画廊送画框的实习生,她踮脚调整画框角度时,马尾辫垂落…
《青春备忘录:关于那个在教室后排传唱的许嵩时代》
《青春备忘录:关于那个在教室后排传唱的许嵩时代》 教室后排的MP3播放器在2009年秋天发出沙沙的电流声,这声音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十六岁少年们封闭的青春匣子。那时我们的课桌抽屉里总藏着三样东西:半包辣条、皱巴巴的月考卷,还有刻着《素颜》歌词的透明塑料片。许嵩像一粒突然降临的流星,在课间操的间隙、晚自习的走廊、甚至值日时擦黑板的水泥地缝隙里,为我们拼…
《数字时代的收藏与遗忘》
《数字时代的收藏与遗忘》 教室后排的课桌上,小夏总把手机调成灰度模式。这个习惯始于高二的某个午后,她盯着手机屏幕上某音乐APP里不断跳动的播放记录,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连续三天重复收听同一首钢琴曲。那些闪烁的绿点像一串串密码,记录着她对音乐的浅尝辄止。 那时我们班流行"打卡式社交"。每天午休时间,总有三五个人挤在走廊尽头的白炽灯下分享新歌。有人会展示…
《十九岁,与风同行的第四年》
《十九岁,与风同行的第四年》 我总在深夜翻看旧相册,那些被磨得发白的照片里,藏着一个十九岁女孩用四年时间织就的茧。从十八岁生日那天的硬核出发,到如今站在青海湖畔看云卷云舒,背包里装着的不仅是地图册,更是一个少女褪去青涩的年轮。 一、初遇:风在耳畔呼啸 2019年盛夏的敦煌鸣沙山,我裹着租来的防晒袍狂奔。沙粒在胶鞋里硌得人生疼,背包带子勒进肩膀,却始…
《青藤巷的三重奏》
《青藤巷的三重奏》 深秋的雨丝斜斜地穿过梧桐叶,在青石板路上织成细密的网。我站在巷口那株老槐树下,看着手机里最后那条消息:"我们之间没有未来了。"雨水顺着伞骨滑落,在青砖墙上洇出深色的痕迹,像极了三年前初遇时,他衬衫上那片被咖啡渍浸透的方巾。 那时我刚从北方调来这座江南小城,租住在青藤巷的转角青瓦房。第一个周末,我在巷口的杂货铺买酱油,听见两个老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