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想法

2053 篇文章

《后背上的温度》
《后背上的温度》 立冬后的第一场雪落下来时,我正站在浴室里搓洗后背。热水顺着瓷砖缝隙蜿蜒而下,肥皂泡沫在肩胛骨处堆成雪堆。忽然想起母亲总说"后背要搓到位",这句话像根细针,突然刺破了记忆里某个凝固的瞬间。 那年我七岁,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最期待的事,就是母亲端着搪瓷盆站在浴缸前。她总说我的后背像块没擦干净的抹布,灰扑扑的。我缩在浴缸角落,看母亲用…
《破茧时刻》
《破茧时刻》 七月的上海梅雨季潮湿闷热,我蜷缩在东方卫视演播厅的VIP休息区,看着监控屏里单依纯调试耳返的侧影。她穿着月白色旗袍,领口别着枚素银山茶花胸针,在镁光灯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这是《新声代》首期节目录制现场,作为节目组的特助,我早已习惯在后台见证无数选手的起落,但此刻攥着节目单的手心却沁出薄汗——这位被寄予厚望的00后新人,竟在开场即选择了…
《暗示的重量》
《暗示的重量》 梧桐叶落满林荫道时,我总会在老图书馆的台阶上遇见周明远。他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袖口挽到手肘,露出细骨分明的手腕。那天他递给我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明信片,是1937年的上海外滩邮戳。 "马尔克斯说爱情像一场长期战役,"他说话时喉结在晒得发红的脖颈间滑动,"我们正在经历第37场。"我低头看着自己磨破的帆布鞋…
《溯》
《溯》 十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阁楼时,我正用棉签清理老式收音机的积灰。金属旋钮被摩挲得发亮,指针划过调频刻度时,突然定格在某个熟悉的频率。2023年10月15日,这个日期像枚生锈的铜钉,"咔嗒"一声钉进记忆的缝隙。 那是我和周明远在大学城租的阁楼。两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耳机线结缘。他总说我的帆布包像移动的时光机,装着从敦煌带回来的彩陶碎…
那场关于雨伞的争吵
那场关于雨伞的争吵 凌晨三点的急诊室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混着雨水的潮气,我攥着输液单的手微微发抖。手机屏幕亮起又熄灭,第无数次打开微信对话框,最终又草草关掉——林晚晚的置顶消息还停留在三天前:"你总是这样,明明想让我开心,却总让我觉得在被迁就。"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因类似争执冷战。上周五暴雨突至,我冒雨骑车十公里去接加班的晚晚,却在便利店门口被她劈…
《声波里的家》
《声波里的家》 1997年7月1日清晨,维多利亚港的晨雾中传来悠扬的钟声。我站在尖沙咀的钟楼下,看着五星红旗在薄扶林道升起,耳畔突然响起李荣浩在《麻雀》里唱的"我要飞得更高"。这个内地青年用普通话演绎的流行歌曲,此刻正与梁咏琪粤语版《花火》的旋律在空气中交织,像两股溪流在回归的晨光里汇成江河。 那时我刚从深圳移民到香港,住在油麻地的一间老唐楼里。每…
《银杏笺》
《银杏笺》 老巷口的银杏树又黄了。我站在斑驳的树影里,看着枝桠间漏下的碎金,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转身时,风正卷着几片枯叶掠过青石板,像极了那年秋天我们踩碎的银杏果。 那是1998年的深秋,我跟着父亲搬进了城西的老巷。搬家公司卸下最后一件行李时,隔壁的蓝布衫阿婆递来一袋银杏果:"小囡家搬来啦?这巷子里的孩子,总得有个伴。"她布满皱纹的手掌温…
《樱花信笺》
《樱花信笺》 十七岁那年的樱花开得格外早。我站在教学楼的转角,看着林小雨把书包甩上肩膀,马尾辫随着步伐轻轻摇晃。"这次真的要走了。"她仰头对我笑,眼角有细碎的阳光。 我伸手整理她被风吹乱的刘海,指尖触到发梢时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雨天。她撑着碎花伞冲进教室,怀里抱着一摞被雨水打湿的参考书。"要考重点高中,我必须走了。"她当时红着眼眶说,而我只是把校服外…
深秋的夜风裹挟着桂香,轻轻叩打老宅的窗棂。我蹲在八仙桌边擦拭那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时,忽然听见父亲在厨房哼起《茉莉花》。这旋律像根细针,精准刺破了我刻意遗忘的时光褶皱。
深秋的夜风裹挟着桂香,轻轻叩打老宅的窗棂。我蹲在八仙桌边擦拭那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时,忽然听见父亲在厨房哼起《茉莉花》。这旋律像根细针,精准刺破了我刻意遗忘的时光褶皱。 这台上海牌半导体是父亲在1987年结婚时买的,当时街坊四邻都挤在院里听他调试。银灰色的机身布满细密划痕,旋钮上还留着母亲用红绳系着的平安结。记得小时候每个霜降时节,父亲总会把收音机搬…
《书页间的光》
《书页间的光》 教室后墙的挂钟指向五点三十分,我合上最后一本《飞鸟集》,后颈的汗珠顺着脊梁滑进校服领口。前桌小胖突然转过头,用圆珠笔戳了戳我的肩膀:"哥们,你这书都翻烂了,脑子里的浆糊也没少掉吧?"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入深潭,在教室里激起细碎的涟漪。我望着窗外被夕阳染成琥珀色的香樟树,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那时我刚升入重点高中,课桌里塞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