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日记》 舷窗外的云层像被揉碎的棉絮,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我坐在经济舱第三排的座位上,膝盖上摊开一本泛黄的《南方航空》杂志。这本印着水墨丹青的刊物已经陪伴我往返于广州与上海之间无数次,但今天它却安静地躺在座椅扶手上,被一本深蓝色皮质封面的日记本取代了。 "先生,这是新推出的《飞行日记》。"空乘递来时,我注意到封面上用烫金字体写着"202…
《月光下的温柔》 暮色四合时,我总爱坐在老槐树的树荫下。树皮皲裂的纹路里嵌着几片枯叶,像极了奶奶临终前枯瘦的手掌。每当这时,耳畔总会响起那个夏夜,她握着我的手说:"囡囡的眼睛要像月牙儿一样,温柔地照着人间。" 那年我九岁,父亲在矿难中失踪,母亲整日守着空荡荡的煤油灯流泪。奶奶把家传的蓝布衫改小,用细麻线密密缝进我的棉袄里。她总在凌晨四点起床,用豁口…
春风拂过三月的山岗 1942年三月的缅甸丛林里,十八岁的陈树湘攥着浸透鲜血的党证,在密林深处倒下。这个湖南姑娘的衣襟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炒米饼,那是她从国内带来的最后口粮。当日军刺刀穿透她的胸膛时,她用尽最后的气力扯断肠子,让肠子缠住敌人的枪管。这个场景被新四军战士拍成照片,照片里她嘴角微扬,仿佛在说:三月的风啊,请把我的话带到祖国去。 一、烽火中…
《碎玻璃与星屑》 图书馆的落地窗上凝着薄霜,我缩在暖气片旁翻着《追忆似水年华》。玻璃突然发出细碎的爆裂声,一片雪花撞在窗框上,折射出七彩光晕。这让我想起初二那年,在物理实验室见证的晶体压碎实验。 那天我们正在做石英晶体压碎实验,老师把两片六棱柱晶体放在压碎器上。"施加压力时注意观察晶面变化。"他的白大褂袖口沾着粉笔灰,镜片后的目光像扫描仪般精准。当…
《春雷》 2016年春天,我在北京国贸三期58层的落地窗前签下辞职信时,春寒料峭的江风正掠过长安街。手机屏幕亮起,是妻子发来的消息:"妈妈说央企的编制比金子还珍贵,你确定要放弃吗?"我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她浑身湿透地冲进我租住的地下室,怀里还护着被雨水打湿的考研资料。 那时我刚从二本院校毕业,在央企人力资源部做培训生。…
《云的BGM》 老式录音机的转轴卡在最后一格磁带时,我正把母亲从云南寄来的相册摊开在飘窗上。相纸在斜阳里泛着琥珀色的光,那些被岁月压皱的边角,像极了去年台风天在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 "你看这片云像不像你小时候的羊角辫?"母亲总爱在电话里这样形容天气。彼时我正伏在教室窗前画云朵速写,铅笔尖在草稿纸上戳出密密麻麻的小洞。她总说我的速写能听出声音,后来我…
《星海来信》 实验室的警报声刺破深夜时,林夕正在调试射电望远镜的接收器。她习惯性地将咖啡杯往控制台边推了推,杯底磕在金属支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七百三十一天,从她发现那颗编号X-09的类星体开始。 那是在三个月前的观测日志里。当时她刚从南极越冬站返回,整理数据时突然发现某个频段持续闪烁着规律性的信号。信号波形像极了人类语言中的疑问句…
青春的倒影:当绯闻成为时代注脚 2004年的台北雨季,我站在101大楼的观景台,看着霓虹灯在潮湿的空气中晕染成模糊的光斑。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杨千嬅新专辑《Miriam》的预售信息。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微微发抖,这个瞬间突然与记忆中的某个雨夜重叠——十二年前陶喆与杨千嬅的绯闻,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将整个华语乐坛卷入漩涡中心。 一、绯闻的诞生与发酵 2…
(以下是2000字左右的记叙文,无markdown格式) 暮色四合时,我第无数次点开对话框。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在脸上,对话框里那句"在忙"的回复像根鱼刺卡在喉咙里。这是老薛第三次用同样的理由推脱,我盯着屏幕上的"对方正在输入..."闪烁了整整三分钟,最终删掉对话框里草稿的质问,把手机扔进沙发。 这个习惯性动作让我想起五年前在图书馆初遇的场景。那时我刚…
《蝉鸣与少年》 教室后墙的挂钟指向十二点十五分,我总会下意识望向窗外那棵合欢树。树冠间漏下的阳光在课桌上织成细碎的金网,粉笔灰在光柱里浮沉,像一场无声的雪。当广播里传来那首《少年》的前奏时,整个教室会突然安静下来,连翻书声都变得轻得像羽毛。 那是高一的夏天,蝉鸣撕扯着闷热的空气。班主任王老师总说:"放音乐前先做三道题。"他布满粉笔灰的手在黑板上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