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记》

《夯土记》

我第一次听说”夯大力”这个外号,是在初二那年的春游。那天班主任让全班同学分组做手工,我们组被分到后山采土。夯土块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扶着板凳,一个抡着铁锹。我总抢着当抡锤的,铁锹砸进土里时”咚”的一声闷响,震得虎口发麻。后来不知哪个同学起哄,喊我”夯大力”,从此这个名字就像沾了土的草屑,跟着我一路滚到了十八岁。

手机屏幕在暮色里泛着幽光,我第无数次点开朋友圈。九宫格里铺满灰蒙蒙的滤镜,每张照片都配着相似的文案:”雨落无声,心在下沉””黄昏是天空最后的叹息”。最近三个月,我像被施了魔咒般,总在深夜翻出这些矫情的句子,把文字和图片反复校对,直到满意为止。今天新发的照片里,我站在图书馆落地窗前,雨水在玻璃上蜿蜒成河,配文是”我们终将被时光冲刷成沙”。

点赞数停留在两位数时,我听见手机震动。是高中同桌阿明发来的语音:”你这朋友圈谁看啊?我连我奶奶都屏蔽了。”他的声音混着雨声传来,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我盯着屏幕上的”已读”标识,忽然想起去年冬天,我们蹲在操场上用树枝画”雪地诗”,他指着我的字迹说:”你这字像夯土块刻的,硬邦邦的。”

第二天清晨,我在被窝里翻来覆去。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无数人在窃笑。手指无意识地在手机上敲出”为什么没人看?”的疑问,又瞬间删掉。这个疑问在胸腔里发酵,变成更尖锐的刺:如果连最擅长伤感的人都无人问津,那些真正破碎的时刻,是否注定要沉入黑暗的河底?

周末经过初中操场,看见几个学弟学妹在玩”真心话大冒险”。他们穿着不合身的校服,在夕阳下追逐打闹,笑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我突然想起去年校庆,自己穿着借来的西装站在台上朗诵诗歌,台下死寂得能听见自己吞咽口水的声音。那时我攥着话筒的手心全是汗,直到教导主任喊停才松开。

手机突然跳出一条消息:”老地方见。”发信人是转学去外地的林小雨。我们约在当年埋土的溪边,她穿着米色风衣,肩头落满银杏叶。她指着溪水里的倒影说:”你看这水,再浑浊也会自己澄清。”我低头看着水中破碎的自己,忽然发现那些刻意营造的伤感,像溪底的淤泥,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

那天我们聊了整整一下午。她给我看她在敦煌拍的照片,戈壁滩上的风卷起沙尘,却让月牙泉显得格外清澈。她说在莫高窟见过千年壁画,褪色的朱砂与石壁融为一体,反而比新绘的更耐看。我忽然明白,原来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刻意为之的悲情,而在于像夯土那样,把经历揉进生命里,让时间慢慢风化出痕迹。

回到城市已是深夜,我删掉了所有标注”伤感”的朋友圈。手机相册里躺着去年冬至和阿明在雪地里写的诗,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被雪水晕染,反而像幅水墨画。我重新设置了朋友圈封面,是溪边那天的合影——林小雨的笑眼弯成月牙,我的嘴角也跟着上扬。

第二天清晨,我在窗边发现一盆枯萎的薄荷。去年春天养的那盆,曾经开过星星点点的紫花。现在根茎蜷缩成褐色的团,却在某个瞬间突然发芽。我轻轻掐断枯叶,看见嫩绿的新芽正从裂缝里钻出来,像破土而出的希望。

此刻窗外细雨绵绵,我忽然想起夯土的讲究。老工匠说,夯土时要留三指厚的空隙,让雨水能渗进去,这样墙才不会裂缝。或许人生也是如此,那些刻意堆砌的伤感,不过是堵在心口的夯土;而真正的成长,在于懂得留白,让时光的雨水慢慢浸润每道裂痕。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