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

《灯火阑珊处》

老屋的玻璃窗上结着霜花,我站在厨房门口看母亲揉面的身影。面团在她掌心翻飞,像极了二十年前那个总爱把面团揉成兔子的小女孩。那时我总爱偷吃刚揉好的面团,被她用沾满面粉的手拍打后背,却依然把烤得金黄的馒头塞进我书包。

那年冬天特别冷,零下十五度的早晨,母亲总会在五点就起身熬制姜枣茶。她用搪瓷缸子量取三片老姜,两颗红枣,再添半勺冰糖。砂锅在煤炉上咕嘟作响,蒸汽在玻璃窗上凝成白雾,模糊了街角早点铺的霓虹灯。我裹着军大衣冲进厨房,总能看见她系着靛蓝围裙,鬓角沾着面粉,正用长柄勺搅动翻滚的茶汤。

“趁热喝。”她把冒热气的茶缸塞进我怀里。茶汤里沉浮的枸杞像红宝石,舌尖触到冰糖的甜意时,总能听见校门口卖烤红薯的老伯吆喝声。那些年我总以为母亲做的姜茶只是普通的暖身汤,直到后来在异乡的深冬,才懂得这方寸之间的温度。

二十四岁那年我随地质队进藏,高原反应让嘴唇泛着紫。在海拔四千米的帐篷里,我数着星星给家里写信。邮戳盖在拉萨邮局那天,母亲托人捎来个褪色的帆布包。打开层层包裹的棉被,最里层竟是一罐姜枣茶,罐底压着张字条:”记得在茶里加雪水,解藏药之寒。”

那罐茶伴我走过冈仁波齐的转山道,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工棚里,在牧民家的篝火旁。当茶缸第三次见底时,我忽然想起母亲每年冬至必做的糯米团子。那些裹着芝麻的团子,用竹蒸笼分层码放,最上面总盖着块红布——那是给在外漂泊的我的”平安符”。

去年深秋返乡,推开老屋门时,玄关处那盏老台灯还亮着。母亲蜷在藤椅上打盹,膝头摊着本《本草纲目》。暖黄的光晕里,她银白的发丝泛着微光,像极了当年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茶几上的搪瓷缸子盛着新熬的银耳羹,旁边摆着撕成小条的《烹饪笔记》,字迹工整:”给阿杰的养生食谱”。

深夜整理旧物,在母亲枕下发现个铁皮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信纸,从1998年我考上地质系开始,每年一封。最底下压着张诊断书,日期是去年冬天:”轻度阿尔茨海默病,需持续记忆训练。”字迹歪斜的段落里,”阿杰回家”被重复书写了七遍。

今晨帮母亲整理房间,看见茶柜玻璃罐里躺着二十四个姜枣茶罐子。标签从”2003″到”2023″排列整齐,每个罐底都贴着便签:”给阿杰的十八岁””给阿杰的三十岁”。最上面那罐贴着便签:”给阿杰的永远十八岁”,旁边画着歪歪扭扭的笑脸。

暮色渐浓时,母亲在厨房熬煮枇杷膏。蒸汽氤氲中,我看见她用颤抖的手将膏体装入我当年寄回的旧茶缸。月光透过纱窗洒在灶台上,那盏老台灯依然安静地亮着,像守候了二十余载的星辰。突然明白,原来母亲从未离开,她只是把等待,熬成了永不冷却的月光。

窗外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我轻轻擦拭着茶缸表面的水渍。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爱,终将在某个清晨,随着新熬的姜茶,再次温暖某个异乡的清晨。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