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滤镜人生》
母亲学会用美颜相机是在去年深秋。那天我回家时,正撞见她对着手机屏幕左顾右盼,屏幕里倒映着她花白的鬓角和眼角的细纹,像被岁月揉皱的宣纸。
“妈,这叫智能美颜。”我蹲下来帮她调整参数。她布满茧子的手指在屏幕上颤抖,突然惊呼:”哎呀我的皱纹都淡了!”那抹惊喜让我想起小时候,她总把发霉的饼干掰成两半给我,说这是最甜的。
母亲开始每天雷打不动地刷半小时抖音。起初只是看看广场舞教程,后来竟注册了自己的账号。她像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把家里所有的老物件都搬上镜头:黄铜煤油灯、红木雕花梳妆台、发黄的老照片。当第一条视频《六十年代结婚照》获得五千点赞时,她逢人就夸:”抖音可比老年大学热闹!”
可评论区逐渐多了刺眼的红字。”装嫩””像戏台上的老旦””特效过重像鬼片”。母亲捧着手机在厨房抹眼泪,案板上切好的白菜叶子溅了她一脸。那天我们大吵一架,她举着手机摔在我面前:”你小时候不是总夸我年轻?”
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当作爱的滤镜,在她眼里原是面照妖镜。她开始偷偷卸载抖音,直到某天清晨,我在她枕边发现个粉色手机壳,上面印着”永远十八”——那是她年轻时最爱的花。
转机出现在春节。表妹带着刚买的手机来拜年,教母亲用剪映调色。母亲对着镜头笨拙地比划,忽然指着屏幕惊呼:”这光影像不像老式胶片?”她重新上传的视频《老物件的光影记忆》里,镜头扫过褪色的结婚证,定格在泛黄的全家福上,没有夸张的滤镜,却让每个物件都泛起温柔的光晕。
点赞突破十万那天,母亲在阳台晒着刚熨好的衬衫。阳光穿过她花白的发丝,在她手背投下细碎的阴影。”妈,您看这皱纹像不像年轮?”我突然说。她愣了片刻,笑着把衬衫叠进藤箱:”明天开始拍’时光裁缝铺’,教姐妹们做我们那代的衣裳。”
现在的母亲依然爱用美颜,但她的视频里开始出现真实的白发、真实的老年斑。有次她对着镜头说:”年轻时总想变年轻,现在才懂,皱纹里藏着的故事比任何特效都珍贵。”屏幕前的女儿悄悄关掉美颜,把这条视频设成了手机壁纸。
前些天整理旧物,翻出母亲年轻时的日记本。泛黄纸页上写着:”1958年冬,终于攒够钱买了支英雄牌钢笔,像得到了整个世界的锋芒。”如今她的抖音账号叫”岁月钢笔”,每篇视频都配着钢笔的沙沙声。评论里有人说她装老,她总笑着回复:”钢笔会生锈,但故事永远新鲜。”
母亲依然爱在镜头前舞动,只是不再执着于遮掩岁月的痕迹。上个月她视频里跳完《茉莉花》,突然对着镜头说:”闺女,帮我录个近景吧。”当镜头推近她布满老年斑的脸,背景里传来收音机沙沙的唱腔。我忽然发现,原来最动人的特效,是时光本身留下的纹路。
窗外的梧桐叶又黄了,母亲正在教邻居阿姨们纳鞋底。阳光穿过她指间的银针,在地板上织出细密的网格。手机突然响起提示音,最新一条评论写着:”阿姨跳《茉莉花》时,皱纹都跟着唱歌呢。”母亲抬头笑了一笑,继续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