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的狂欢与孤独

梗的狂欢与孤独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地铁十号线的车厢里第一次听见”绝绝子”这个词。当时车厢里挤满了通勤的白领,有人对着手机屏幕咯咯笑,有人低头刷着短视频,还有人在工位上用这个词语回复同事的汇报邮件。这个词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瞬间激起的涟漪穿透了钢筋水泥的森林。

那天我正捧着咖啡看《百年孤独》,突然被邻座女孩手机里传来的笑声惊动。她正对着手机里一段舞蹈视频评论:”这姐姐跳得绝绝子!”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屏幕里穿着红色羽绒服的姑娘正用夸张的姿势扭动身体,评论区挤满了类似的弹幕。这个场景像极了我老家过年时祠堂前的舞龙队,只不过现在舞龙变成了手机里的短视频,祠堂变成了地铁车厢。

这种荒诞感在半年后达到顶峰。我表弟从东北来北京实习,行李箱里塞满了印着”yyds”的帆布包。他告诉我,在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穿荧光绿棉袄拍照一定要配这个梗,否则会被本地朋友笑话没文化。更让我震惊的是,他在公司年会上,当同事用”栓Q”代替”Thank you”时,整个包厢突然爆发出海啸般的掌声。那些曾经让我觉得粗鄙的词语,此刻却像春节联欢晚会的吉祥话般被集体朗诵。

我开始在深夜的出租屋里观察这些现象。阳台上晾晒的秋裤与手机支架并排而立,屏幕蓝光映照着室友们交替刷短视频的身影。他们时而为某个”土味情话”笑出眼泪,时而因”破防了”而沉默不语。有次我撞见室友在凌晨三点修改简历,把”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改成”执行力拉满,团队配合度绝绝子”,这个细节像根刺扎进我的记忆。

这种全民狂欢背后藏着更深的孤独。在朝阳区某互联网公司,我采访到的新媒体运营小张每天要处理三百条用户评论。她手机里存着二十个梗库,从”芭比Q了”到”栓Q”,每个词都标着使用频率和适用场景。”上周有个用户说’泰裤辣’被同事当众嘲笑,”她指着屏幕上的聊天记录说,”现在年轻人连呼吸都要押韵。”我们坐在堆满咖啡杯的工位上,落地窗外CBD的霓虹与电脑屏幕的荧光交相辉映,构成这个时代的魔幻剪影。

最触动我的是在胡同口遇见的赵大爷。这位退休语文教师每天在小区广场教孩子们写毛笔字,却坚持不用任何网络用语。”你们年轻人说的那些词,”他蘸着墨汁在宣纸上写下”坚守”二字,”就像古代的诗词,要经过千百年才能传下来。”那天他教孩子们用”子曰诗云”接龙,孩子们却偷偷在笔记本上画满表情包。夕阳把宣纸上的字映得金黄,那些跨越千年的汉字与崭新的网络符号,在暮色中奇妙地共存。

这种文化碰撞在春节达到高潮。我回老家拜年时,发现七大姑八大姨的微信群里 daily 播报着”退退退””EMO”等新词汇。二姨在家族群发红包,备注写着”手气最佳-0.5″,三舅用”栓Q”回复亲戚的关心,连九十岁的太奶奶都学会了用”yyds”夸赞孙子的成绩。年夜饭桌上,当春晚主持人说出”这波操作我给满分”时,整个客厅突然陷入诡异的沉默,随即爆发出此起彼伏的”绝绝子”。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狂欢,正在重塑我们的语言基因。语言学家朋友告诉我,网络用语的生命周期从诞生到消亡往往不超过三个月,这种高速迭代正在改变大脑的神经突触连接。我们在抖音上学会的”沉浸式吃播”,在直播间练就的”弹幕式吐槽”,甚至影响到了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某高校教授在《网络语言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中提到,学生论文里”破防了”和”yyds”的使用频率比五年前翻了二十倍。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在798艺术区,我见到行为艺术家用”绝绝子”做装置艺术,把三百个”绝绝子”标牌挂在废弃工厂的墙上,每个标牌都写着不同人的留言。有位姑娘写道:”今天被甲方骂了,但同事说’这波我站你’,所以还是绝绝子。”这些标牌在暮色中泛着冷光,像某种荒诞的纪念碑。而在更现实的层面,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标注”接受网络用语”的岗位申请量同比增加47%,但HR在简历筛选中,仍会本能地划掉那些过度使用梗的申请。

这种矛盾在某个雨天达到临界点。我在国贸三期看到白领们集体转发某明星的道歉声明,配文都是”虽然错了,但粉丝还是爱他,yyds”。而同一时间,微博热搜上正在热议某网红用”绝绝子”造句被语文老师批评。两个话题在热搜榜上激烈碰撞,最终以”网络用语是否该进教材”的讨论收场。这场争论像面棱镜,折射出代际鸿沟与文化焦虑——老一辈在守护汉语的雅正,年轻人则在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站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天桥上,看着 below 地铁出口汹涌的人流,我突然想起《庄子》里的”子非鱼”寓言。当我们嘲笑年轻人使用”栓Q”时,是否也像古人笑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每个时代的语言都是生存的密码,从甲骨文的刻痕到表情包的像素,从诗经的比兴到短视频的弹幕,人类始终在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记录世界。

去年冬天在地铁听见的”绝绝子”,如今已成为社交货币的硬通货。它像蒲公英的种子,乘着5G的东风飘向每个角落,在写字楼、在婚宴、在养老院、在幼儿园,甚至飘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保护报告。这种全民参与的造梗运动,或许正是数字时代最动人的文化景观——它既是对抗异化的武器,也是连接彼此的纽带,更是人类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的证明。

夜幕降临时,我打开手机,发现朋友圈里有人在用”绝绝子”评论今天的日落,有人在用”yyds”安利新买的口红,还有人在用”栓Q”感谢房东多给了半个月免租期。这些闪烁着数字光芒的词语,像无数萤火虫汇聚成星河,照亮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夜晚。或许正如赵大爷在宣纸上写的那句”和而不同”,我们既需要守护汉语的根系,也要允许新芽破土而出。毕竟,语言的春天,从来都是新旧交替时最绚丽的时刻。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