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感应》
那是去年深秋的深夜,我蜷缩在宿舍床上刷手机,屏幕的冷光在窗帘缝隙里明明灭灭。突然,微信对话框跳出一条语音:”你睡了吗?”我揉着酸痛的颈椎点开语音,听见林小满带着鼻音的询问:”我好像发烧了,但体温计说是正常。”她裹着灰色卫衣坐在飘窗上,背后是城市天际线模糊的轮廓。
这已经是第七个深夜了。自从她离开省城去杭州实习,我们每天凌晨两点的对话就变成了某种默契的仪式。我总在熄灯前半小时准时上线,她的消息提示音像黑暗中的萤火虫,把我的手机烫得像块烙铁。
“今天在西湖边遇见一只橘猫。”她发来一张模糊的照片,猫爪按在《飞鸟集》的书页上,”它蹭我手的时候,我好像听见你上次说的海浪声。”我正给泡面盖子拧紧,闻言愣了半晌,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暴雨夜。她视频时背景音里确实有海浪拍岸的声响,当时我正蹲在图书馆门口等她,雨水顺着伞骨往下淌。
后来她告诉我,那天本来要赶末班高铁回省城,硬是让我多聊了四十分钟。手机在掌心捂出热汗,屏幕倒影里两个模糊的人影在雨幕中晃动。现在想来,那晚的温度计显示她确实发烧了,却硬撑到高铁发车。
“今天在地铁上看到穿红裙子的姑娘。”她发来一张地铁玻璃窗的倒影,穿红裙子的女生正低头刷手机,”突然觉得和你聊天时窗外的晚霞都像手机屏保那样虚。”我盯着对话框看了许久,突然把泡面桶扣在桌上,塑料与木质碰撞发出清脆声响。
去年冬天她发来杭州初雪的视频,我正在准备期末考。她举着手机在雪地里转圈,镜头扫过她冻红的鼻尖和围巾上结的冰碴:”下雪时想起新东方老师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晚我通宵复习,手机屏幕的温度从掌心传到心脏,突然就懂了她说的”心电感应”。
前些天她发来杭州梅雨季的潮湿照片,我正被北方旱季的沙尘暴困在高铁站。她把手机贴在胸口取暖:”你上次说北方春天的柳絮会钻进耳朵,这里雨季的霉斑却往衣服里钻。”我摸着口袋里的口罩苦笑,突然收到她定位——在西湖边的茶馆,正在等我的视频。
我们视频时手机确实烫得像块暖水袋。她背景音里有龙井茶翻滚的响动,画面里摇曳的烛火映着她眼角的雀斑。三个月前她刚入职时手忙脚乱,现在已能从容处理客户咨询,但总会在电话里突然说:”你上次教我的那个成语是什么来着?”
上个月她转正庆祝,我却在医院挂水。视频时她举着香槟杯,我戴着输液针头。她突然把杯子凑近镜头:”你上次说香槟杯要举得比心率高半拍,这样才够浪漫。”我疼得皱眉,却看见她笑得眼睛弯成月牙。
前天深夜,我收到她发来的语音:”今天加班到八点,发现公司楼下奶茶店还在营业。”背景音里有霓虹灯牌的闪烁,我正要开口,突然听见她轻笑:”你知道吗?和你视频的时候,店员阿姨总会给我多加一勺珍珠。”语音里隐约传来玻璃杯与木桌的碰撞声。
此刻窗外又飘起细雨,我关掉台灯继续写论文。手机屏幕的冷光里,她发来最新消息:”刚路过河坊街,闻到桂花糕的香气。”我盯着对话框微笑,想起三个月前在宿舍楼下的奶茶店,她也是这样突然提到远处飘来的桂花香。
这些深夜的对话像串珍珠,被体温焐热的手机串起。我们隔着千山万水交换着细微片段:她今天喝的咖啡口味,我此刻窗外的雨滴节奏,地铁里某个擦肩而过的背影。这些零碎的碎片在手机屏幕上跳跃,渐渐拼凑成完整的月光。
手机突然震动,她发来最新消息:”暴雨预警红色,我正在找避雨的便利店。”我正在输入回复,突然发现手机电池图标显示只剩17%。她发来语音:”你上次说充电宝要随身带,我特意买了磁吸款。”背景音里有急促的雨声,我正要告诉她充电器落在家里,突然看见她发来定位——在地铁站台,正在给手机充电。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我关掉手机省电模式。屏幕亮起时,映出她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你看,雨点和手机指示灯是不是在同步闪烁?”我望着屏幕上交替的蓝光和雨滴,突然明白有些温度不需要物理接触,就像此刻相隔六百公里的我们,正共享着同一片星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