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河上的年轮》

《界河上的年轮》

我第一次见到界河时,正值隆冬。冰面裂开蛛网般的纹路,像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上游的雪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下游的激流裹挟着碎石轰鸣着奔向黑龙江。老张用冻得发紫的手指在冰面上画圈:”这圈是1689年画的,那年《尼布楚条约》签了字。”

作为第十七任界碑管理员,我接过了这把刻着岁月痕迹的冰铲。每天清晨五点,哨所的汽笛声会惊飞栖息在界河边的灰鹤。我们沿着冰面巡逻,军大衣被寒风吹得鼓胀,呼出的白雾在睫毛上结成霜花。老张总说:”界河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而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精神长城。”

去年深秋的暴风雪让我记住了这个数字。那天凌晨三点,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喊:”界河水位异常上涨!”当我们赶到时,上游的冰层已轰然崩塌,裹挟着巨石的激流像发怒的巨蟒冲向国境线。老张抄起铁锹就往堤坝冲,我拽着他军装下摆才没让他被掀翻。经过四小时死守,堤坝终于稳住,老张的棉裤被冰水浸透,膝盖以下全是冻疮。

“这就是1689天的分量。”老张把熬好的姜汤塞给我时,我望着他眼角的皱纹。他守护这方土地二十三年,皱纹里藏着风雪的故事。去年冬天,我们发现了界河底的明代戍边石碑,碑文记载着”万历四十二年,明军戍卒修筑界壕七十余里”。当考古队从石碑夹层中取出半枚万历通宝时,老张在碑前站了整整一个通宵。

牧民巴特尔家的勒勒车陷在雪窝里那天,我正带着新来的大学生小王巡逻。巴特尔裹着羊皮袄冲出来时,车辕上还挂着半截冻僵的牦牛尾巴。”汉族兄弟快帮帮忙!”他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我们卸下装备帮忙拖车,老张突然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我娘留下的酥油糖,给小巴特尔吃。”后来才知道,巴特尔家三代人都是护边员家属,他父亲当年为救落水儿童牺牲在界河边。

今年春天,我们在界河源头发现了古驿站遗址。残破的土坯墙下压着半卷《辽东志》,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照片——1931年的国境巡逻队,穿着单薄的军装在风雪中列队。小王激动得声音发抖:”原来我们不是第一个守护者。”夕阳把界碑的影子拉得很长,碑体上”中国”二字在暮色中泛着金光。

老张退休那天,我们沿着界河走了整整一天。他指着河滩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说:”这些脚印里有明朝的、清朝的、民国时候的,还有我们这一代的。”对岸的俄罗斯村庄升起了国旗,两个孩童举着玩具望远镜朝我们挥手。小王突然说:”您知道吗?1689天正好是五年半,和《尼布楚条约》签订到我们出生的时间差了四百年。”

界河开始解冻时,我们收到了俄罗斯边防军的来函。他们派了辆装甲车送来冻伤药和野蜂蜜,车身上用俄语写着”友谊长存”。老张在日记本上写下:”1689天后,新的年轮正在生长。”如今我的巡逻包里总装着那半枚万历通宝,每当界碑在夕阳下泛起暖光,就能听见四百年前戍卒的号子穿越时空而来。

去年冬天,巴特尔送来了用牦牛肉制作的”护边肉饼”。我们围着篝火分食时,老张突然哼起《我和我的祖国》。火光映着界碑上”中国”二字,那些被岁月磨砺的刻痕仿佛有了温度。小王举着相机记录这个瞬间,镜头里飘落的雪花与四百年前明军戍卒的雪花重叠在一起。

今夜巡逻经过明代戍边遗址,月光洒在万历通宝上泛着冷冽的银光。对讲机里传来新兵的汇报:”水位正常,界河安好。”我摸着界碑上新刻的”2023″年号,突然明白1689天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无数个晨昏交替中,用生命守护的承诺。界河在月光下泛起粼粼波光,就像永不熄灭的界碑,沉默地矗立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处。

(全文共2018字)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