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与九月的秘密》
文/林深
九月的郑州站演唱会散场时,我正倚在铁丝网外啃馒头。月光透过站台的霓虹灯牌缝隙漏下来,在老张佝偻的背上投出晃动的阴影。他蹲在散场通道的阴影里,用磨得发亮的指节揉着发烫的太阳穴,喉间发出粗重的喘息。
“张叔,您这症状…”我话没说完,就看见他掏出手机,屏幕上跳出一行字:”肺泡灌洗,市立医院呼吸科王主任。”
铁丝网外传来保安队长急促的脚步声,老张慌忙把手机塞回裤兜。这个在郑州铁路局站务段干了二十三年的老保安,此刻像被惊动的夜枭般缩进墙角。我望着他沾满灰尘的藏青色制服,突然想起上个月暴雨夜,他背着迷路的韩国粉丝冲进积水的监控室时,后颈也结着同样的盐霜。
“这是第几次了?”我蹲在他身边,馒头在掌心捏出油渍。老张的保温杯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杯底沉淀的白色粉末像未融化的雪——那是他藏在保安亭的止咳糖浆。
保安队的值班室在站房三楼拐角处,走廊尽头的绿植在空调风里簌簌发抖。王队长推开门时,老张正把退烧药倒进搪瓷缸,药片碰撞声惊醒了窗台上打盹的警犬”铁柱”。
“王叔,老张在排练室吐了三次。”新来的大学生保安小李的声音带着颤。王队长摘下沾满灰尘的警帽,露出被烈日晒伤的脖颈,”通知完医院,带他去B2层做个体检。对了小李,把上次那批N95口罩领来。”
我永远记得那天的消毒水味道。老张躺在CT扫描仪的机械台上,呼吸面罩被扯得变形,监测仪上的波纹像挣扎的蛇。护士举着CT片过来,白炽灯打在暗红色的阴影上:”肺泡灌洗的创伤性比较大,您受苦了。”
“创伤性?”王队长突然抓住老张的手腕,”这月的团建餐又是泡面吧?”他指甲缝里的黑色污渍在灯光下格外刺眼——那是老张昨天帮游客捡烟头时蹭上的。
三个月后的清晨,我推开保安亭的木门,发现老张在给绿萝浇水。晨雾从通风口渗进来,在他花白的鬓角凝成细珠。”张叔,医院那边…”话没说完,他就把装着中药的陶罐塞给我,”用过的,别嫌弃。”
我摸着陶罐上斑驳的刻痕,那是他女儿高考那年留下的”平安”二字。当年女儿考上郑州大学医学院,老张连夜刻了三天,结果被铁屑刺破了食指。后来女儿在毕业典礼上接过白大褂,老张却因为站务段改制,调去了货运站当门卫。
“知道为什么总在散场时出现吗?”老张突然开口,水珠顺着指缝滴在水泥地上,”这破站台的排风系统早坏了,去年夏天有次,两个保安在转角晕倒…”他顿了顿,”当时说成中暑,其实…”
三个月后的平安夜,郑州站首次举办跨国演唱会。我站在B2层通道,看着老张戴上新发的防毒面具。防毒面具边缘压在他深陷的眼窝上,像给骷髅戴了顶毛线帽。他掏出老式指南针,指针在防毒面具的镜片上微微晃动。
“当年女儿说,长大要当医生。”他摩挲着面具内侧的金属扣,”现在倒好,让我这个门卫给你们当保镖。”排练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小李抱着新到的空气检测仪,屏幕上的PM2.5数值在红色警戒区疯狂跳动。
散场钟声响起时,防毒面具的呼吸阀发出规律声响。老张摘下面具的瞬间,我看见他左眼结着细小的血丝——那是连续三夜调试新风系统的代价。他掏出保温杯递给我,杯底那层白色粉末已经消失,换成了新泡的金银花。
“知道为什么总在散场时咳吗?”他的声音混着警笛声传来,”这站台的通风口,正对着货运区危化品仓库。”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消防车的鸣笛,王队长举着对讲机的身影在烟雾中时隐时现。
三个月后的初雪夜,我站在货运站仓库的阴影里。老张裹着军大衣,正用粉笔在墙上画通风系统改造图。月光照亮他冻得发紫的鼻尖,图纸上歪歪扭扭的箭头指向B2层排风口。
“王队说下个月把排风系统彻底改造。”他掏出打火机,火苗在他浑浊的瞳孔里跳动,”等演唱会结束,我就去女儿医院当护工。”烧焦的图纸在风中卷起,像只折翼的灰鸽。
我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到老张时,他给迷路的外国粉丝指路,却把”郑州”说成”Zhenzhou”。那时他正用袖子擦汗,盐渍在制服上结成细小的白花。如今那件旧制服锁在值班室抽屉里,和女儿留下的指南针、王队长的警帽、小李的空气检测仪摆在一起。
初雪落下时,改造后的通风系统开始运转。老张站在B2层,看着新风口的指示灯由红转绿,喉结滚动着未出口的叹息。远处的演唱会场馆亮起星星点灯的灯牌,像无数悬在空中的问号。
我摸出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女儿发来的语音突然传来:”爸,我申请了呼吸科实习。这次来郑州…”后半截被老张的咳嗽声淹没。他转身时,防毒面具的呼吸阀在月光下轻轻颤动,像在替他回答未说完的话。
初雪停歇的清晨,我看见老张在站台上给流浪猫喂食。晨雾中,他藏青色的制服被风吹得鼓起,像朵倔强的云。远处传来早班列车的汽笛,排风系统的新风口正在吞吐着清冽的空气,而他的保温杯里,又多出了几粒未化的止咳糖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