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读红点》

《未读红点》

“小陈,你微信已读不回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上周五下班时,同事小王突然凑过来敲我的桌子。我正盯着屏幕上那个持续跳动的红点,手机在掌心微微发烫。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收到他的消息了,前两次我都是简单回复”在忙”,第三次直接静音。

这个话题像根细针,在我心里扎出细密的纹路。三个月前部门团建,有人提议开发微信已读功能,满场哄笑中只有小王认真举手:”要是能知道对方看了消息没回,至少不用反复确认。”他说话时眼里的光,和此刻桌对面闪烁的微信图标重叠在一起。

我忽然想起大学时在图书馆遇到的那封信。阿琳从南方寄来的信笺上,每个字都洇着梅雨季的水汽。她说想学摄影,附了张在西湖断桥拍的雪景,背面用铅笔写着:”等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看油菜花。”信封里还装着半块桂花糕,甜味在信纸间漫了五年,直到我结婚那天在嫁妆箱底发现。

如今我们用表情包代替了书信,用语音消息替代了电话。上周同学聚会,阿琳举着手机说:”你们看,我发语音了,对方已读。”她手指在屏幕上划动,把语音条翻来覆去看了七遍。邻桌的啤酒罐在桌面上轻轻磕碰,像极了当年宿舍楼下的铁皮信箱。

心理学教授在《沉默成本》里提到,人类对未完成事件的执着,源自大脑对”信息缺口”的本能填补。我常在深夜打开对话框,看那些灰白的”对方正在输入…”,仿佛这样就能抓住时间流逝的尾巴。去年冬天,我连续三天给住院的母亲发”记得喝汤”,直到她康复那天,我才发现她手机里存着所有消息的截图。

技术伦理学家帕斯卡尔说:”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可当我们的思想被压缩成140字的文字、三秒的语音或一个表情,那些未读的红点是否正在蚕食思想的尊严?前天在地铁上,邻座女孩的微信弹出提示音,她下意识查看手机,又慌忙合上。屏幕里的”对方正在输入”持续了27秒,她最终只是把手机倒扣在膝头。

同事小王开始用”已读”功能测试我的反应。前天他发来会议纪要,我回复”收到”,他连续发了三条”已读”,最后一条还附带个哭脸表情。这个下午,我的手机消息提示音变得像倒计时的滴答声,每声都在丈量着人际关系的距离。

但上周在咖啡馆偶遇高中同桌小雨时,我忽然释然了。她正对着手机屏幕发呆,原来也是”已读焦虑症患者”。我们相视而笑,把手机倒扣在桌上,像小时候交换秘密那样,各自掏出纸笔写下想对对方说的话。纸页摩擦的沙沙声里,我听见帕斯卡尔的回声:”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思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昨天收到小王的道歉消息:”其实那天在开玩笑,已读功能确实会让人焦虑。”我回复了个笑哭的表情,顺手把对话框里的”已读”红点点掉了。暮色透过写字楼玻璃,在手机屏幕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未读的红点,此刻都成了银河里最温柔的星子。

或许真正的已读功能,不在手机屏幕里,而在我们愿意为对方等待的耐心里,在放下手机时自然流露的微笑里,在那些不必追问的默契中。就像博尔赫斯说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心狱里,建造一座不设防的图书馆。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