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派的夏天》

《樱桃派的夏天》

七月的阳光像融化的蜂蜜般流淌在厨房的玻璃窗上。我蹲在料理台前,看着手指将樱桃一颗颗拨进派皮里,忽然想起去年在便利店冷藏柜前驻足的下午。那时刚结束高考的暑假,我捧着刚买的《偶像观察报告》,冰柜里苏打汽水冒着细密的水珠,瓶身上”夏日限定”四个字被冷气冻得微微发亮。

那时总有人讨论韩团里那些唱跳笨拙却拥有惊世美貌的成员。他们在练习室摔跤时露出的后颈线条,在综艺里打碎餐具时翘起的睫毛,甚至直播时打翻咖啡杯的瞬间,都成了某些人疯狂收集的”丑态胶片”。就像便利店冰柜里那些被刻意摆成心形的汽水瓶,包装盒上永远印着”限量发售”的铅字,在空调冷气中折射出虚幻的光晕。

我至今记得那个暴雨突袭的黄昏。刚考砸的表妹蜷缩在沙发里,手机屏幕不断亮起粉丝论坛的弹窗:”新晋爱豆在打歌舞台忘词被剪辑成鬼畜视频”的标题像蜈蚣般爬满屏幕。她突然抓起桌上的樱桃派叉子戳向屏幕,叉尖在玻璃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为什么那些只会靠脸的丑东西,就能被这么多人亲上去?”派叉的木柄还沾着派皮碎屑,在空调出风口飘摇晃晃。

后来我常去社区面包房买现烤的樱桃派。店主是个总戴着渔夫帽的独居老人,他说每颗樱桃都要挑七分熟的,”太生会酸,太熟就烂”。有次他教我用叉子背面的齿痕排列出荆棘花纹,”就像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刺,既美观又实用”。这个总在晨光中佝偻着背的老人,后来成了我理解”真实”的启蒙老师。

某个蝉鸣聒噪的午后,我在二手书店发现本泛黄的《昭和料理物语》。书页间夹着张1987年的樱桃派食谱,作者用毛笔写着:”派皮要掺进祖母的旧围裙布头,这样烤出来的香气能留住时光。”这个细节让我突然顿悟——原来那些被反复讨论的”丑”,或许正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我开始观察城市角落里的”不完美美学”。图书馆里总有人修补破损的旧书,用咖啡渍晕染成抽象画;公园长椅上,总有个老爷爷用捡来的塑料瓶盖拼贴出会眨眼的星星;就连小区流浪猫聚集的梧桐树下,总有人悄悄放好用易拉罐改造的猫窝。这些未被定义的”丑”,反而织就了城市最温暖的经纬。

某个周末参加社区市集,遇见卖手工樱桃派的林阿姨。她的推车贴着”每日现做,瑕疵品免费”的木牌,派皮上歪歪扭扭的褶皱里藏着三十年烘焙经验。有位年轻女孩指着某块派皮上的焦痕说:”这个看起来好丑啊。”林阿姨笑着用叉子挑起焦痕:”你看,这不是像极了人生里那些意外的勋章?”

那天傍晚我买下三个派,其中一个特意要求焦痕最大的。归途经过便利店,冷柜里的苏打汽水已经换季,但瓶身上的水珠依然折射着相似的夏天。突然想起《偶像观察报告》里某位成员的采访片段,他说每次被说”丑”就会偷偷练习舞蹈到凌晨三点。原来那些被亲上去的”丑”,或许正是蜕变的起点。

暴雨又将来临的傍晚,我在厨房尝试复刻林阿姨的焦痕派。烤箱计时器跳动的声响,与手机里循环播放的韩团打歌视频形成奇妙共振。当派皮在高温下鼓起又塌陷,当焦痕从金黄向琥珀色过渡,忽然明白所谓”可爱”的本质——不是精心修饰的完美,而是生命本真状态下的温度。

此刻窗外的雨滴正在玻璃上书写夏日的诗行,烤箱里飘出的樱桃香气与记忆中的苏打汽水味道重叠。那些曾被定义为”丑”的瞬间,或许正是灵魂舒展的缝隙,让夏日的阳光得以穿透,在时光的瓷盘上烙下独特的纹路。就像林阿姨的焦痕派,在某个不经意的咬合间,让所有关于”美”的执念,都化作了唇齿间的清甜回响。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深夜,我收到表妹的微信。她说刚看完新晋爱豆的直拍,发现他打歌服上的破洞被后期修成星星形状。附带的视频里,他笑着对镜头说:”谢谢大家喜欢我的星星衣服。”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把厨房的樱桃派叉子照得通体透亮,叉柄上经年的木纹里,还嵌着当年那个夏天打翻的咖啡渍。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