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瓷记》
那件米色风衣至今仍挂在衣柜最深处,衣领处磨出的毛边像道狰狞的伤口。我总在深夜整理旧物时,被它冰凉的触感惊醒。三年前那个暴雨滂沱的夜晚,林夏就是穿着这件风衣消失在街角,从此再没回来。
一、裂痕
分手是在平安夜。我们为要不要买圣诞树精打细算,我举着计算器在超市货架间穿梭,林夏抱着两棵人工树在收银台前发呆。她总说天然松枝的清香才是节日灵魂,我却坚持电子树省电环保。争吵像碎玻璃渣撒在圣诞颂歌里,购物车里的树突然被她”不小心”撞翻,满地银白针叶在瓷砖上铺成冰冷的星河。
那天之后我们开始刻意保持距离。她不再分享晨跑时遇到的橘猫,我故意忽略她朋友圈里新添的旅行照片。直到初雪那天,我在公司楼下撞见她与同事亲密交谈,她无名指上的钻戒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原来那个总说”结婚要生三个孩子”的姑娘,早在我数着房贷账单失眠的深夜,把人生规划写进了简历。
二、瓷片
整理旧物时翻出泛黄的相册。2018年春游在景德镇,我们蹲在瓷窑前看匠人拉坯。林夏的棉布裙沾满高岭土,我举着手机记录她转动的手指,却没看见她悄悄把摔碎的茶盏碎片收进铁皮盒。后来她总说那是她最珍视的”瓷片”,每片都刻着不同的裂痕。
上周末在旧货市场遇见那个卖瓷器的老人。他佝偻着背修补茶碗,金漆勾勒的缠枝莲纹里藏着细密金线。”碎瓷要配对才能复原”,老人用竹签挑起两片青瓷,”你看这开片像不像你们的故事?”我望着他布满裂痕却依然完整的茶壶,突然想起林夏总把我们的争吵称作”瓷器的开片”。
三、窑变
最近开始参加陶艺体验课。转盘上湿润的陶泥在掌心旋转,像极了我们初遇时的场景。林夏在美院旁的陶吧打工时,总爱穿印着青花瓷的围裙。记得那个梅雨季,她蹲在窑口守了三天三夜,只为烧制完美的雨过天青釉。她说烧制过程中的窑变最令人着迷,窑温每相差一度,釉色就会变成惊喜的渐变。
上周烧制的茶杯在1320度高温中意外呈现冰裂纹。老师傅说这是窑变的馈赠,裂纹会随时间生长出新的故事。我捧着带裂痕的杯子在暮色中散步,突然发现林夏留在公寓的日记本里,夹着张泛黄的烧窑记录单——日期正是我们分手那天的窑温参数。
四、釉色
整理旧物时发现林夏留下的铁皮盒,里面躺着十二片瓷片。每片背面都写着日期和温度:2019.3.12(口裂度5级)、2020.9.7(釉泡缺陷)、2021.5.21(变形超限)……最后一片贴着便签:”当所有裂痕都成为故事,瓷器才真正获得生命。”
昨夜重读《陶说》,看到”器有缺陷,乃成其美”的批注,突然明白林夏当年说的”开片”不是裂痕而是纹路。就像那件风衣,毛边处透出的内衬是暗红色斜纹,正是当年我们手织的情侣围巾的花纹。
晨跑时遇见橘猫,它蹲在结冰的池塘边梳理毛发。阳光穿透冰面,在它皮毛上折射出细碎虹光。想起林夏总说每片雪花都是天空写给大地的情书,此刻冰面下的裂痕正泛着微光,像无数个未寄出的道歉在水面漂浮。
风衣口袋里掉出张泛黄的缴费单,背面是林夏清秀的字迹:”2019年冬天,想给你换件新大衣。”我摸着口袋里早已发皱的米色布料,突然听见冰面下传来细微的碎裂声。或许真正的窑变,从来不是完美无瑕的成品,而是所有裂痕里生长出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