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记》

《涟漪记》

暮春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江南的青石巷,檐角铜铃在风里轻晃,叮咚声碎在青苔斑驳的砖墙上。我蹲在临湖的茶馆窗前,看细密的雨脚叩击湖面,每一声都激起细小的圆圈,转瞬又被更急的雨滴揉碎。茶博士用竹帚扫去阶前积水时,木桶里漾起的涟漪竟与湖面如出一辙,让我想起十二年前那个同样湿润的清晨。

那时我尚在镇西的私塾念书,先生总在雨后带我们到后山竹林习字。某个沾着水汽的清晨,先生指着竹林深处一汪浅潭:”看那涟漪,像不像你们写坏的宣纸?”我们嬉笑着踩进青苔,却见潭底竟卧着半块残碑,碑文模糊处隐约可见”涟漪亭”三字。老园丁张伯说这潭是百年前为镇水患所凿,每逢梅雨便泛起千层碧浪,镇上孩童常在此嬉戏,惊起的涟漪能传到三里外的古桥。

张伯的竹扫帚扫过石阶时,我总爱数他扫过水洼的涟漪。他扫过第七个水洼时,涟漪的轨迹会连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扫过第十五个,又变成蜷曲的蚕宝宝。这些细碎的圆圈在他布满老茧的掌心层层叠叠,如同他讲述的往事在潮湿的空气中发酵。他说涟漪是有记忆的,当年镇上建祠堂时,工匠们用糯米浆砌墙,雨水冲刷出的纹路都带着糯米香,现在还能在祠堂梁柱上闻到。

最难忘是那个雷雨交加的夏夜。我因发热昏睡在竹榻上,醒来时见张伯撑着油纸伞在雨中徘徊。他身后是被狂风掀翻的涟漪亭,琉璃瓦碎成千万片银屑,在雨幕中泛着幽光。他颤抖着捧起一块残瓦:”这是当年祠堂飞檐的碎片,当年老祠堂也是这样被雷火焚毁,可那些被烧焦的梁柱上,当年还留着孩子们刻的涟漪。”雨滴顺着他的银发滑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细小的圆坑,像无数未说完的句子。

后来我考入苏州美专,专攻水墨山水。毕业展那天,我特意带着张伯送的残瓦赴约。展厅中央悬着大幅《涟漪图》,宣纸上万千墨圈层层晕染,恰似暴雨初歇的湖面。评审老师问我灵感来源,我指着角落里那方残瓦:”这是百年前祠堂的瓦当,瓦片上的裂痕被雨水反复冲刷,反而成了最生动的笔触。”观众席忽然响起细碎的议论声,有人认出这是当年祠堂的位置,有人说起张伯教孩子们用竹枝蘸水在地上画涟漪的往事。

去年深秋再访故地,涟漪亭早已改建为茶室,青石板路上铺着仿古地砖。老板娘端来碧螺春时,我注意到她手腕戴着张伯编的竹镯,镯面刻着北斗七星。”张伯去年走了,”她搅动着茶汤,”他说涟漪会记得所有经过这里的人,就像这茶汤里的气泡,总要冒到水面才肯停。”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飘落,在玻璃上投下晃动的圆影,茶博士提着竹帚经过,扫帚柄上系着的铜铃铛叮当作响,惊起满室涟漪。

此刻雨又大了些,茶馆檐角的铜铃串成连绵的珠帘。我望着木桶里新添的水洼,突然明白那些转瞬即逝的圆圈为何能成为永恒的印记。就像张伯扫帚划过的第七个水洼,十五个水洼的蚕宝宝,残瓦上龟裂的纹路,还有茶汤里永远升腾的气泡——所有看似消逝的涟漪,都在时光的褶皱里凝成星辰,等待某个湿润的清晨,被新的雨滴轻轻叩醒。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