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里的光》

《循环里的光》

教室后排的吊扇吱呀转着,蝉鸣裹挟着热浪从窗外涌进来。我第无数次按下手机播放键时,副歌部分像把钝刀划过耳膜。前桌女生突然回头:”你听这歌?”我愣了愣,她正把耳机往我这边推——是那首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的《桑内美美桑》。

“第一遍觉得像广告歌,”我摘下耳机,”现在听……”话没说完就被她打断:”现在听可不一样了!”她眼睛亮晶晶的,马尾辫随着摇头晃脑的动作一跳一跳的。我这才注意到,原本刺耳的电子音里竟藏着某种奇异的韵律感,像被揉碎的糖粒在舌尖化开。

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在县城参加夏令营的经历。当时整个支教团队都被要求学唱《桑内美美桑》,说是能快速拉近距离。我们穿着统一的文化衫,在斑驳的墙面上画着彩色箭头,跟着音乐手拉手转圈。穿碎花裙的志愿者小夏总笑得前仰后合,她教我们用”桑内”当语气词,说这样唱起来就像在吃草莓布丁。

直到某个傍晚,我们坐在褪色的长椅上分食自带的饭团。小夏突然说:”你们发现没?这首歌的旋律其实挺简单的。”她掰着指头分析起节奏型,我们几个被太阳晒得通红的支教老师突然发现,那些在课堂上被孩子们追着跑的洗脑旋律,原来藏着严密的音阶结构。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被无形的琴弦牵引着。

这种循环往复的感知变化,在短视频时代愈发明显。最初看到”美美桑内~”的弹幕,总以为是搞笑玩梗。直到刷到某个考古UP主翻出八十年代工人文化宫合唱录像,泛黄画面里年轻女工们用同样的调子唱《东方红》,我才惊觉这个旋律早已穿越时空。那些曾被我们嗤之以鼻的”土味”节奏,在历史长河里沉淀出别样光泽。

去年冬天在图书馆打工时,有个总穿深蓝工装的老先生每天固定来听书。有次他指着《平凡的世界》问我:”知道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爱听这些老歌吗?”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书页,”当年我们学《国际歌》的时候,也是这样循环着听,可现在他们连五线谱都看不懂了。”暮色透过玻璃窗在他肩头投下菱形光斑,我突然明白,那些被我们称为”洗脑”的旋律,实则是跨越代际的精神脐带。

最难忘的是在社区做义工时遇到的小林。他总躲在角落用平板看重复播放的《桑内美美桑》,直到某天他红着眼眶问我:”为什么越听越觉得像妈妈在耳边唠叨?”我们跟着他回到老式筒子楼,斑驳门框上还留着”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标语。他母亲戴着老花镜在厨房熬粥,哼唱声和着蒸汽飘出来:”桑内美美桑,桑内美美桑~”

此刻教室里的吊扇依然吱呀转动,前桌女生已经进入第十七遍循环。我摸出手机调出当年夏令营的合影,照片里我们穿着文化衫在跳集体舞,阳光把每个人的笑脸都镀成金色。突然想起小林说的”精神脐带”,那些看似简单的旋律,何尝不是时代更迭中永不褪色的记忆载体?

窗外的蝉鸣渐渐弱下去,晚自习的铃声在走廊响起。我握着发烫的手机,突然发现第23遍播放时,副歌部分的和声竟有了新的层次。这让我想起音乐老师说的”听觉记忆曲线”,原来当某个声音足够反复,它会在我们意识深处凿出蜿蜒的河床,让时光沉淀的智慧顺着水流漫上来。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