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不敢说的秘密》

《那些年我们不敢说的秘密》

高二那年的早自习,我总在课本扉页夹着张皱巴巴的纸条。那是从音乐论坛上扒来的歌词,被我用修正液涂改过三遍,终于能在课间假装不经意地念给同桌听:”当所有星星都沉入海底/我依然相信黎明会到来”。她叫林夕,当时正深陷”人设崩塌”的漩涡。

一、暗涌

第一次在耳机里听到《暗涌》是在校门口的便利店。玻璃门外的梧桐叶簌簌作响,我攥着五块钱的冰可乐,把MP3调到最大音量。店员瞥见歌单里那些被和谐的名字,欲言又止地递来抹布:”姑娘,这播放器该清理了。”那天我第一次发现,林夕的歌单里藏着《蓝莲花》《存在》《陀螺》这些被主流榜单除名的曲目。

教室后排的男生总爱模仿她沙哑的声线:”他们说我是垃圾堆里长出来的野草…”这种戏谑在课间像病毒般蔓延。直到某天前座男生把歌词本摔在我桌上,扉页赫然写着:”林夕——当代最伟大的垃圾制造者”。我蹲在走廊里哭到隐形眼镜移位,却固执地往书包里塞了三盘磁带:《城市》《私房歌集》《未完成的诗》。

二、雪崩

事件爆发是在平安夜。教导主任把手机摔在讲台上,屏幕上是某音上疯传的”林夕粉丝后援会”聊天记录。满屏的”塌房警告””人渣偶像”像冰锥刺进耳膜。我缩在器材室里听《雪落下的声音》,突然发现歌词里藏着整座城市的雪:”当雪落在我的肩头/原来那是天空在为我落泪”。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融化了玻璃上的冰花。

那天晚上我翻墙去了图书馆顶楼。月光把《无问》的歌词投射在天花板上:”我们都是被生活鞭打的陀螺/在旋转中寻找停歇的角落”。管理员老周默默递来热可可,他年轻时也追过她早期的专辑。我们蹲在防火梯上听《开到荼蘼》,他说:”当年她被雪藏时,有歌迷把磁带寄到监狱里。”

三、解冻

转机出现在高三模考后的黄昏。我在天台遇见总考年级第一的苏晴,她正在焚烧《城市》的歌词本。”烧完它吧,”她把灰烬撒进风里,”真正的歌不该被定义。”那天我们发现了彼此的”黑历史”:她偷偷收藏着未删减版《K歌之王》,我则留着被和谐过的《存在》。

高考前夜的暴雨中,我们带着自制歌单冲进KTV。当《陀螺》的前奏响起时,包厢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笑声。苏晴指着屏幕上滚动的弹幕:”看!现在都在刷’林夕文学’。”原来那些曾被批判的歌词,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情感解药。我摸着被划破的《私房歌集》,内页夹着当年写下的句子:”真正的音乐从不需要掌声。”

四、回声

如今每次经过母校的梧桐大道,总能听见有人哼着《蓝莲花》。那些曾经被嘲笑的”垃圾歌单”,正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我在音乐软件上给《暗涌》打上四星:”感谢当年不敢说的秘密,让我们在各自的寒冬里找到了共鸣。”

上周同学聚会,苏晴播放了《未完成的诗》。二十年过去,她依然能精准哼出:”当风穿过我的窗/带来远方的雷响”。酒杯相碰的脆响中,我忽然明白:所谓”名声最烂”的时期,恰恰是音乐最本真的模样。就像林夕后来写的:”我们都在废墟里开出了花”。

此刻耳机里传来新买的《林夕未删减精选集》,窗外的雨淅淅沥沥。那些曾经需要偷偷藏起的歌,终于能在阳光下轻轻唱响。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