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滤镜人生》
暮色中的老式台灯在凌晨两点准时熄灭时,我总会被手机屏幕的幽光惊醒。手机相册里躺着一张刚发出的抖音视频截图,母亲穿着褪色的碎花衬衫,头顶闪烁着彩虹特效的蝴蝶结,眼角用美瞳贴遮住了笑纹,在”年轻十岁”的滤镜下,她对着镜头比了个胜利手势。
视频下方挤满了红色爱心和”阿姨好美”的评论,但置顶评论却刺痛了我:”特效太假,像刷了十层粉底。”那个署名为”表妹小夏”的账号,正是我表姐的抖音主页。家族群里立即炸开了锅,姑妈在家族群转发时附言:”表妹说咱妈拍视频太用力,快让她别再折腾了。”母亲捧着手机在厨房里沉默了整夜,厨房窗台上她新买的维生素瓶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这已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的事。去年春节,母亲用直播软件给老家寄的腊肠拍宣传照,特意让堂弟帮忙调成了”怀旧胶片风”,结果被堂弟在家族群吐槽”像给咸菜拍遗照”。今年端午,她尝试用”仙气飘飘”特效跳广场舞,视频刚发出去,小姨就在家族群发来语音:”妈,您这滤镜比广场舞音乐还吵。”
但母亲依然固执地守着她的短视频阵地。上周日清晨,我撞见她对着梳妆镜研究美妆教程,镜框上的水渍在晨光中凝成细密的水珠。”小芸你看,这个眼影盘有专门遮眼袋的珠光色。”她举着刷子在我眼前晃,镜中的倒影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她作为舞蹈演员时,在后台给队友准备化妆品的模样。那时她总说:”化妆是给灵魂穿衣服。”
真正让我理解母亲的是那个暴雨夜。凌晨三点,手机突然震动,家族群里跳出母亲连续发来的十二个未读消息:”小芸快来!我的舞蹈视频被限流了!””为什么说我的滤镜显老?””他们说我的BGM太土…”最后一条消息是张截图,某位网友在评论里写道:”阿姨您这发丝飘得像枯草。”
我冲进厨房时,母亲正蜷在餐桌前啃指甲,桌上摆着半瓶抗抑郁药和未写完的抖音脚本。雨水顺着老式防盗窗的纹路往下淌,在瓷砖地上汇成细小的溪流。”他们说我像充气娃娃。”她突然开口,声音像被雨水泡发的旧绸缎,”可我明明只是想跳支舞。”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陪她去美发店的经历。发型师拿着智能仪器分析她的发质时,母亲突然说:”以前跳《天鹅湖》的时候,我的头发能铺满整个舞台。”仪器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剧烈波动,像条即将断裂的琴弦。最终母亲顶着个”赛博朋克”造型离开,却在公交站被风吹散的鬓角,让她在站台待了整整二十分钟。
第二天清晨,我在她枕下发现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抄写着抖音热门BGM的歌词:”我悄悄把滤镜调成了三十岁,却忘了皱纹里藏着的三十载月光。”这行字被反复描画过,像被泪水晕染的水墨画。她手机里收藏着二十七个”母亲专属滤镜”教程,最近一个是三天前收藏的:”如何用AI消除老年斑同时保留岁月光泽”。
周末家庭聚会时,母亲破天荒地关了美颜功能。当她在庭院里跳起《最炫民族风》时,表姐突然举起手机:”妈!您这素颜跳得比有滤镜时生动!”满桌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母亲鬓角的银丝在阳光下泛着柔光,像极了二十年前那个在舞台灯光下旋转的舞蹈演员。
现在我的手机相册里多了个名为”母亲的滤镜人生”的文件夹。里面既有她戴着夸张特效跳”老年disco”的视频,也有我偷偷录下的她素颜哼《天鹅湖》的音频。上周她教我使用美颜相机时,突然说:”其实最贵的粉底不是某国际大牌,是女儿眼里的光。”
昨夜整理旧物,翻出她年轻时在舞蹈团的照片。黑白影像里,十八岁的她站在旋转木马上,裙摆飞扬成绽放的玉兰。照片背面用蓝黑色钢笔写着:”1969年4月,为了省下车钱步行到城郊拍摄。”如今她的手机里,存着七百二十条”如何让女儿觉得我依然年轻”的短视频收藏夹。
晨光熹微时,她正对着镜子练习新学的”氛围感自拍”。我端着抗抑郁药进来,她突然转身,眼角的皱纹在自然光下像舒展的叶脉。”小芸,你说…”她对着镜头比了个剪刀手,”这岁月滤镜,可比美颜相机真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