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里的回响》

《烛光里的回响》

初春的雨丝斜斜地打在教室玻璃上,我望着课桌上那支被水渍晕染的蜡烛,忽然想起去年冬天那个飘雪的傍晚。那天我抱着作业本经过家属院,看见独居的张奶奶正踮着脚够门框上挂着的腊梅,苍老的手腕在寒风中微微发抖。

“奶奶,我帮您吧。”我伸手接住她怀里的花枝,冰凉的腊梅沾了满手。老人布满皱纹的眼睛突然泛起水光,她颤巍巍地从围裙口袋掏出个铁皮盒子,里面躺着三支红蜡烛,蜡油凝固成暗红色的琥珀。

“这是你爷爷留下的,说是能照亮回家的路。”老人将蜡烛塞进我手心时,我注意到她左手无名指有道月牙形的疤,像被什么尖锐物划过。那天傍晚我替她挂好腊梅,却在她家门槛上发现半张泛黄的报纸,头版照片里穿着军装的男人,眉眼竟与老人有七分相似。

第二周开始,我总在放学后绕道去张奶奶家。她教我辨认蜡烛上的蜡痕,说每道纹路都是火焰的指纹。”当年你爷爷在朝鲜战场,就是靠这根蜡烛给部队带路。”老人用布满老年斑的手点着蜡烛,火苗在暮色中摇曳,”他牺牲那天,雪落得特别厚,连火柴都划不燃。”

我忽然想起历史课本里那个被冰封的军需官,他怀里揣着半截蜡烛,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走了三十公里。原来那些教科书上的铅字,真的能化作人间烟火的温度。张奶奶开始教我制作蜡烛,她用红丝线缠绕棉芯,在铁皮罐里融化蜂蜡,说这样燃烧时能闻到松针的清香。

某个飘雪的深夜,我看见老人独自坐在窗前,烛光映着她鬓角新添的白发。她正在给蜡烛系红绸带,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婴儿系襁褓。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她总把腊梅挂在门框——那抹红在雪地里格外醒目,就像当年那个雪夜,有人用生命为战友指明方向。

三个月后的清明,我在张奶奶家发现个褪色的军用水壶。壶身刻着”1953.2.17″的日期,内壁还残留着暗红色的蜡油。老人说这是爷爷在临终前塞给她的,当时他握着她的手说:”记住,火种不能灭。”那天我们坐在老槐树下,看她在水壶里重新装上蜂蜡,火苗腾起的瞬间,我看见老人眼角的泪光与烛火交相辉映。

最冷的那个冬天结束前,张奶奶教我写”传承”二字。她握着我的手在宣纸上运笔:”横要像蜡烛平躺时的姿态,竖要像火苗向上生长。”当墨迹在雪地里洇开,我突然懂得那些被历史封存的温度,原来都藏在代代相传的烛光里。

今年教师节,我带着自己制作的蜡烛去学校。当班主任接过那支缠着红绸的蜡烛时,她忽然红了眼眶。原来二十年前她在这里支教时,也收到过张奶奶父亲留下的蜡烛。我们三个女人在教室里摆开茶几,用不同年代的蜡烛连成一条光河。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恍惚间仿佛听见时光深处传来军号声。

现在每当我点燃蜡烛,总会想起张奶奶临终前的话:”火要传下去,但别怕黑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微弱的火苗,或许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它们不会照亮整片旷野,却能让每个寻找光的人,在至暗时刻看见希望的模样。

烛光在玻璃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像极了当年那个雪夜,爷爷用蜡油在雪地上写下的箭头。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传递火种的使者,当无数微光连成星河,便是对”感谢你的出现”最好的回应。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