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向日葵》
一、初遇的雨丝
那是个梅雨季的傍晚,我抱着刚买的《存在与时间》躲进街角的咖啡馆。玻璃门被雨滴砸出细密的声响,我正要推门,却听见身后传来清脆的”小心”。转身看见个穿米色风衣的姑娘,发梢还挂着水珠,怀里抱着本翻开的《百年孤独》。
“要一起喝杯热可可吗?”她递给我一个纸杯,杯壁还残留着体温。雨丝斜斜地穿过咖啡馆的彩绘玻璃,在她睫毛上凝成细小的水珠。我注意到她左手无名指戴着枚素圈戒指,在暖黄灯光下泛着微光。
那天我们聊了加西亚·马尔克斯、海德格尔的存在困境,甚至讨论了咖啡馆老板为什么坚持不提供外卖。当雨停歇时,她指着窗外说:”你看那些向日葵,就算被暴雨打落花瓣,第二天还会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我望着她眼里的星光,突然明白自己为何会相信这句话。
二、暴雨中的倒影
关系真正开始时,是在某个深夜的急诊室。她因为低血糖晕倒在画室,我背着她在雨夜里狂奔了三公里。雨水顺着她的发丝滴进我后颈,她在我背上呢喃:”别怕,我学过急救。”后来才知道,她为了备考注册护士,已经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
我们开始像两株缠绕生长的植物。她教我如何用绷带包扎伤口,我带她读黑格尔的辩证法。每个周末都会去郊外写生,她总说:”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但每朵花的角度都不同。”有次在公园长椅上,她突然握住我颤抖的手:”我害怕自己太认真,会错过很多美好。”
那年冬天特别冷,她连续加班照顾生病的同事,手指被冻得通红。我偷偷在她保温杯里放了暖宝宝,结果被她发现时,她笑着打我手心:”你比向日葵还固执。”后来我才知道,她母亲因抑郁症去世那年,她曾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三小时。
三、盛夏的裂痕
真正考验我们的,是毕业季的抉择。她拿到三甲医院的全职offer,而我收到德国哲学研究所的奖学金。在机场送别时,她把那枚戒指塞进我掌心:”记得向日葵的种子吗?总有一天会找到新的土壤。”我看着她眼里的决绝,突然想起她说过的话:”认真的人,连告别都要算好每一步。”
分开后的第七天,我收到她寄来的明信片。背面是梵高的《向日葵》,邮戳显示来自撒哈拉沙漠。她在信里写道:”在星空下种了七株向日葵,发现每朵花都朝着不同的方向。原来太阳的位置会改变,但向日葵永远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我摩挲着信纸上的折痕,突然明白有些告别不是终点。
四、秋天的重逢
三年后的深秋,我在巴黎圣母院做访问学者时,收到她从阿尔卑斯山寄来的邀请函。她说在瑞士山区开了间临终关怀病房,想让我帮忙设计哲学疗愈课程。推开病房门的瞬间,看见她正在教老人用手机视频连线家人,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她银白的发梢。
“你猜怎么着?”她举着杯热巧克力朝我挥手,”我遇到了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画家,他每天坚持给女儿画肖像,尽管已经不记得她的样子。”我们坐在她改装的阳光房里,她展示手机里上千张向日葵照片,每张都标注着拍摄时的经纬度坐标。
五、冬日的顿悟
真正让我醒悟的,是她在病房里发病的那天。高烧中的她突然抓住我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别学我,太认真会伤到自己。”我按着她冰凉的额头,突然想起第一次见面时她的话。原来向日葵的执着,有时会成为束缚自己的荆棘。
现在我们每周都会去养老院做义工,她教老人用微信,我带他们读诗。有次遇到位失去记忆的奶奶,她反复念叨着”向日葵”,我们就在她窗前种了七株向日葵。当春风吹开第一片花瓣时,奶奶突然笑了:”原来太阳真的会从东边升起。”
六、暮春的约定
昨夜她送我到咖啡馆门口,雨又下起来。这次她没有躲进店里,而是站在雨中对我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其实那天我差点摔跤,是你扶住了我。”雨水顺着她的发丝滴落,她无名指上的戒指在雨夜里泛着温柔的光。
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认真不是固执地抓住什么,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松开。就像向日葵懂得在暴雨中低头,在寒冬里积蓄力量,在春天重新绽放。我们相视而笑,雨滴在我们肩头汇成小小的溪流,流向街角那家熟悉的咖啡馆。
此刻窗外的雨还在下,但我知道,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会有新的向日葵在晨露中绽放。那些认真生长的时光,终将成为照亮彼此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