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少女》的时光褶皱
整理旧物时,那本泛黄的《旋风少女》漫画从书柜深处滑落。扉页上歪歪扭扭的”2015.6.18″字迹被时光洇染得模糊不清,却让我突然想起初中教室后排那台老式笔记本电脑。那时我们总在课间偷偷用笔记本看未删减版剧集,屏幕上的荧光映着四十几个年轻的面孔,像一串永不熄灭的星火。
一、青涩的信仰
记得初二那年,我在市青少年宫报名了跆拳道班。教练是个退役的省队选手,每次训练前都要播放《旋风少女》的片头曲。当电子鼓点与若白那句”跆拳道精神,礼仪、克己、礼节”在体育馆回荡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挺直脊背,仿佛那些在道馆挥洒的汗水都能化作长安道馆的晨光。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站在八人擂台前,我听见观众席传来熟悉的哼唱声。当对手的护具撞上我的小腿时,膝盖火辣辣的疼,却突然想起戚百草在剧里摔破额头仍坚持训练的场景。最终我以微弱优势获胜,领奖时瞥见看台上有人举着印有”长安道馆”的应援板,那抹红色像极了漫画里长安道馆的旗帜。
二、褪色的滤镜
去年同学聚会,班长小夏带来她女儿看《旋风少女》的短视频。五岁的小女孩指着屏幕惊呼:”妈妈,那个姐姐的道服上有小蝴蝶!”我们哄笑间突然沉默——当年我们为百草的蝴蝶发带争得面红耳赤,如今竟成了需要向孩子解释的”古早道具”。
前些天整理旧手机,翻到2016年存下的若白打戏截图。高清画质里每个动作都行云流水,可现在的视频网站,连《旋风少女2》都成了怀旧资源。表弟在旁边刷着《垫底辣妹》,我们各自戴着降噪耳机,仿佛两个平行时空的年轻人。
三、生长的褶皱
去年冬天在道馆重拾跆拳道,发现教练已经换成了位年轻姑娘。她纠正我的侧踢动作时,我忽然想起长安教练的沙哑嗓音。更衣室里,两位教练在讨论《跆拳道大满贯》的新剧,说现在的青少年更爱看”热血漫”而非传统体育剧。
周末陪女儿看《旋风少女》重制版,她指着若曦的智能手表问:”为什么她不用手机?”我望着屏幕里那个永远在发消息的若曦,突然意识到当年我们追捧的”科技感”,如今不过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女儿突然说:”妈妈,百草的蝴蝶发带好漂亮,我能学跆拳道吗?”
四、永恒的回响
前些天路过初中操场,发现当年贴满海报的围栏变成了电子屏广告位。但当我听到有人哼唱”少年自有少年强”时,还是忍不住驻足。几个初中生正在跳街舞,其中一个扎着戚百草同款马尾,动作里带着道馆训练的扎实劲道。
整理旧物时,把漫画扉页的日期改成了”2023.6.18″。或许某天,我的女儿也会在某个深夜,从她的书柜深处翻出这本被压在《旋风少女:新世代》下的旧书。那时我们或许还会为某个角色的选择争论不休,就像二十年前我们争论百草该不该放弃道馆。
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恍惚间又看见长安道馆的晨光。那些被时光折叠的青春记忆,就像道馆墙上斑驳的奖牌,经年累月却愈发清晰。当现实的道馆与荧幕的道馆在记忆里重叠,我终于懂得:真正的跆拳道精神,从来不在某个特定时空,而在每个少年为梦想坚持的每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