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笔记》

《懒人笔记》

1998年秋,我第一次见到伍轩是在计算机系的机房。那时我刚转学来这个南方小城,面对满墙的电路板和闪烁的示波器,连呼吸都变得局促。机房角落里有个穿褪色工装裤的男生,正用圆珠笔戳着显示器,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像一群躁动的萤火虫。

“这破程序又卡了。”他自言自语着,突然把键盘一推,”你们谁会写汇编?”我们几个新生面面相觑,他已拎起帆布包走向走廊:”帮我带杯咖啡,五分钟后回来。”玻璃门合上的瞬间,我听见他哼着走调的《童年》。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总被称作”伍轩”的男生,是系里出了名的”懒人”。他从不参加社团活动,却总能在考试周前夜交出满分试卷;别人熬夜调试代码时,他总能用最简单的指令解决问题。有次服务器宕机,系主任亲自上阵三小时未果,最后竟是他随手画的流程图让所有人豁然开朗。

“懒有什么用?”大四那年,我在实验室听见两个学长抱怨,”他连个PPT都不会做,怎么在社会上混?”伍轩正蹲在走廊吃泡面,闻言抬头笑道:”你们看这泡面,热水一冲就熟,比你们那些复杂程序强吧?”

2003年春天,我作为助教跟着伍轩去企业实习。那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总在凌晨故障,工程师们焦头烂额时,伍轩却掏出个笔记本:”让我看看日志。”他翻动纸页的手指像在弹奏钢琴,突然指着某行代码:”这里有个死循环,用递归函数就能改。”当所有人以为他在敷衍时,他转身写了个简短的脚本,机械臂立刻重新启动。

“你们公司程序员都这么能熬夜?”我忍不住问。他指着窗外霓虹闪烁的办公楼:”他们用咖啡因对抗懒,我用效率对抗懒。”这句话像颗石子投入深潭,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泛起涟漪。

2005年,”lazy”这个称呼开始出现在论坛角落。最初只是戏谑的”那个叫伍轩的懒人”,渐渐演变成某种效率崇拜的图腾。有程序员模仿他随手画的流程图,设计师借鉴他极简的排版,甚至有人把他的笔记本影印成册。我翻到扉页,发现他抄录的《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转折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某跨国公司CTO专程来校招聘,在宣讲会上痛批”现在的年轻人只会偷懒”。伍轩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反驳:”真正的懒是拒绝无效努力,不是逃避责任。”他现场演示用Python写了个自动排班系统,将原本需要二十人完成的任务压缩到三人,全场寂静无声。后来听说那位CTO当场拍板给公司发offer。

2012年同学会上,已成为某科技公司CTO的伍轩,依然穿着那件磨白的工装裤。他给我们看手机里存着的工作日志:”2012.3.15,解决服务器集群延迟问题——用懒人算法优化数据包。”酒过三巡,他突然说:”其实我有个秘密。”众人屏息,他掏出个泛黄的笔记本,每页都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懒招”:如何用正则表达式批量处理文件,怎样用批处理命令自动备份系统。

“你们知道最懒的工作是什么吗?”他指着某页空白处,”空白不是偷懒,是给未来留空间。”这句话让我想起他当年画的流程图,那些看似潦草的线条,实则是留给后来者补充的接口。

2020年疫情期间,我收到他寄来的包裹。里面是本《懒人笔记》,扉页写着:”给每个不甘心被定义的人。”书里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是1998年的机房,年轻版的伍轩正对着显示器傻笑。照片背面有行小字:”真正的效率,是把懒变成创造力的催化剂。”

如今在搜索引擎输入”伍轩 lazy”,会跳出无数条”懒人哲学””效率革命”的讨论。但我知道,那个总在走廊吃泡面的男生,始终在践行自己的信条: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多的事;用最简单的逻辑,解最复杂的方程。或许所谓”懒”,不过是给世界留出呼吸的空间。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