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作用》
我第一次见到这条视频是在大三的深夜。手机屏幕的冷光里,那些被红色”无副作用”标注的祝福语像一串串糖衣炮弹,在凌晨三点的寂静中炸开。视频里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手持试管,将”成功上岸”的试剂倒入”学业有成”的烧杯,液体在玻璃器皿中翻滚出彩虹般的光晕,最后所有液体都化作细碎的金色光点,在”身体健康””阖家欢乐”的标签上轻轻停驻。
这条被三万多人转发的视频里,每个承诺都像被施了魔法。我盯着”crush倒追”四个字看了整整五分钟,直到室友踹开我的门。他正举着手机拍摄刚从打印店取回的简历,深蓝色西装口袋里露出半截”财源滚滚”的请柬——那是他刚拿到某互联网大厂的offer。
“你又在看什么邪典视频?”他晃了晃手机,视频里”家人身体健康无病无灾”的试剂正在培养皿中生成螺旋状结晶,”我妈昨天刚体检,结果说我的颈椎曲度变直了。”
我盯着培养皿里不断分化的结晶,突然想起上周在图书馆撞见的场景。穿JK制服的女生把”颜值飙升”的试剂滴在镜片上,原本黑框眼镜瞬间变成猫眼款,却在转身时撞翻了我的《社会契约论》。当四散的蓝色液体浸透书页时,我听见她慌乱的声音:”无副作用的!真的!”
这种荒诞感在毕业季达到了顶峰。整个宿舍楼都成了”副作用实验室”,有人把”金榜题名”的试剂注射进咖啡,结果期末考时写出满纸天书;有人把”万事顺遂”的药片碾碎混进火锅底料,导致整层楼的人集体过敏。最夸张的是隔壁班的小林,他往”家人身体健康”的试剂里掺了安眠药,结果他父亲在体检报告出来前就突发心梗。
我却在某个暴雨夜发现了真相。当我举着”crush倒追”的试剂瓶蹲在女生宿舍楼下时,保安大叔突然递给我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二十年前的实验记录,用蓝黑墨水写着:”2023年6月17日,’成功上岸’试剂导致实验鼠出现集体性焦虑,但未观察到其他副作用。”
雨滴顺着纸页上的折痕蜿蜒而下,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承诺的”无副作用”,不过是精心设计的认知盲区。就像小林父亲体检报告上的”颈椎曲度变直”,实则是长期伏案导致的病理性改变;就像室友西装上”财源滚滚”的烫金字样,在税务稽查时化作烫手的山芋。
真正让我醒悟的是在人才市场的遭遇。当我把”无副作用”的简历递给HR时,对方用红笔圈出”颜值飙升”四个字:”我们更看重专业能力。”玻璃门关闭的瞬间,我看见自己西装袖口的”阖家欢乐”标签被蹭掉了一角,露出底下未干的”无副作用”墨迹。
秋招结束那天,我在操场遇见那个JK制服的女生。她正在往新眼镜上涂抹”颜值飙升”的试剂,阳光穿过她猫眼里,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副作用呢?”我忍不住问。她笑着举起试剂瓶:”看,这是最新配方,现在主打’无痕美颜’。”
我突然想起父亲送我的那本《乌合之众》。书里说,群体永远在追逐虚幻的乌托邦。而我们这些被”无副作用”承诺蛊惑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在寻找某种精神代餐?就像把”身体健康”的试剂注射进生活,却忘记真正的健康需要按时吃饭、早睡早起;将”万事顺遂”的药片碾碎在命运里,却看不见每个选择都伴随着代价。
那天晚上,我删除了手机里所有”无副作用”的APP。当月光漫过宿舍窗台时,我看见楼下保安大叔在给流浪猫喂食。他手中的猫粮袋上印着褪色的”家人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在夜色中泛着温柔的光。
或许真正的”无副作用”,从来不是承诺,而是认清生活本质后的清醒。就像此刻我坐在图书馆,窗外的梧桐叶正在飘落,而我的书架上,《社会契约论》和《乌合之众》安静地依偎着,中间夹着父亲新寄来的体检报告——那上面写着:”颈椎曲度轻度反弓,建议减少伏案时间。”
(全文共198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