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挂钟的滴答声》

《老挂钟的滴答声》

我至今记得老宅阁楼那座黄铜挂钟。每当春分时节,阳光斜斜地穿过雕花木窗,钟摆在光影里画出金色的弧线,那些细密的滴答声便像奶奶晒在竹匾里的陈皮,在记忆里慢慢发酵出陈年的香。

1998年的夏天,我总趴在八仙桌上写作业。老挂钟的钟摆在阳光里晃啊晃,忽然被爷爷按住手腕:”丫头,听这’滴答’声。”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钟面,”每声’滴答’都带着故事呢。”那时我还不懂,直到十年后站在城市的天桥上,看着电子屏倒计时跳动的数字,才明白那些年我们与时间对话的方式。

奶奶总说挂钟是”时光的邮差”。她会在每个整点用吴侬软语报时:”申时三刻,梅雨将至。”我至今记得她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的样子,银针在顶针上轻轻一磕,叮当声与挂钟的滴答声交织成曲。有次暴雨突至,她把晾在竹竿上的蓝印花布往身下一裹,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进屋关窗,挂钟的滴答声突然变得急促起来,像是要追赶她奔跑的脚步。

2003年非典肆虐时,挂钟的滴答声变得格外清晰。那天凌晨三点,我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爷爷扶着咳嗽的奶奶站在门外,他胸前的红袖章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得去防疫站。”奶奶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挂钟停了,我得记着时间。”她转身时,我看见她鬓角的白发在月光下闪着银光。后来挂钟真的停摆了三天,直到奶奶从防疫站回来,我们才在钟摆上发现用红毛笔写的日期:2003.4.15。

2010年搬家那天,我抱着挂钟站在巷口。夕阳把青石板路染成琥珀色,卖糖画的老人摇着铜铃经过,叮叮当当的铃声与挂钟的滴答声奇妙地融合。搬家公司的小伙子直摇头:”这老古董占地方。”我蹲下来擦钟面铜锈时,发现背面刻着”民国三十二年”——原来这挂钟比爷爷还年长二十岁。

在异乡的第七个春节,我收到奶奶的包裹。层层油纸里裹着块褪色的蓝印花布,角上还粘着片干枯的茉莉花瓣。打开老挂钟的玻璃罩,铜摆上系着根红丝线,末端坠着那朵茉莉。视频里奶奶正对着镜头比划:”要像挂钟那样,时时刻刻记得。”她身后的墙上,电子钟显示着2023年2月22日,跳动的数字像无数只透明蝴蝶。

去年深秋回老宅,发现阁楼木箱里躺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是奶奶工整的楷书:”2008.5.12,挂钟修好了,记得每天上发条。”往后翻去,密密麻麻记录着挂钟停摆的日期、修钟匠人的名字,甚至包括每个整点听到的鸟鸣声。最后一页夹着张泛黄的火车票,1998年6月15日,从苏州到上海,票价3.5元。

如今我住在25层的公寓,智能手表每15分钟震动提醒时间。但每当夜深人静,总会在手机里打开老挂钟的电子模型。看着虚拟的铜摆划出完美的弧线,那些真实的滴答声便从记忆深处浮上来:奶奶纳鞋底时”咔嗒”的顶针声,爷爷修钟时”咝咝”的焊枪声,还有我们姐弟三人抢着听挂钟整点报时的嬉闹声。

前些天整理旧物,发现挂钟发条盒里藏着张字条,是爷爷用铅笔写的:”告诉丫头,挂钟会停,但故事不会。”窗外的城市依然在电子钟的倒计时中生长,而我的书桌上,那座老挂钟的电子模型正安静地摆着,铜摆永远停在某个春天的清晨。

暮色渐浓时,我听见楼下车流与地铁交织的轰鸣。忽然明白,那些年奶奶说的”时光的邮差”,原来不是挂钟本身,而是我们听钟声时,心里永远住着的那个会讲故事的人。当科技把时间切割成精确的碎片,或许我们更需要像老挂钟那样,用年复一年的滴答声,丈量那些无法被电子屏幕记录的晨昏。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