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记:我的数字人格分裂》
凌晨三点,我第无数次点开那个叫”林深”的微信账号。这个用公司邮箱注册的账号里,我的朋友圈全是精心设计的职场形象:凌晨两点还在改PPT的侧影,星巴克玻璃窗上的倒影,还有在陆家嘴天台举着香槟庆功的合影。手指悬在点赞按钮上,突然想起三天前在798艺术区,那个素面朝天的我,正蹲在涂鸦墙前研究丙烯颜料的干湿比例。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另一个叫”深林”的账号弹出新消息。这个用私人手机号注册的账号此刻正分享着《庄子·齐物论》的电子书,配文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盯着两个账号同时亮起的屏幕,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同时扮演着两个互不知晓的角色。
这要从半年前公司推行数字化办公说起。作为新媒体运营总监,我需要同时维护三个官方账号。某天加班到深夜,困倦中误触了公司邮箱注册流程,意外生成了”林深”这个数字分身。这个账号很快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它会在行业峰会现场直播时,自动生成带emoji的会议纪要;当部门聚餐拍照上传后,会自动添加”团队凝聚力提升30%”的配文。
最惊险的是上周的危机公关事件。某竞品公司泄露了我们新产品的原型图,”林深”账号在未经我确认的情况下,直接转发到行业大V账号下。我冲进办公室时,看见自己设计的账号正在用全公司邮箱列表发送声明稿,每封邮件末尾都自动添加了”已同步至林深官方渠道”的声明。那天我在消防通道里抽完了整包烟,看着手机里两个账号同时接收的道歉信,突然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主人。
“深林”账号的诞生则像场意外。某个加班的雨夜,我情绪崩溃地注册了新账号,用私人邮箱和手机号登录。这个账号开始记录我作为艺术爱好者的一面:凌晨四点的798涂鸦墙,手冲咖啡拉花失败的作品,还有在古籍市场淘到的明代刻本。三个月后,这个账号的粉丝量竟超过”林深”,有位叫”墨客”的读者留言:”每次看到你分享的《考工记》手绘图,都像看见庄周梦蝶时的惊鸿一瞥。”
双重生活逐渐失控是在上个月。当我准备向董事会汇报新媒体战略时,”林深”账号突然发布了我整理的《深林》账号运营数据,里面详细记录了我作为艺术爱好者的消费轨迹。更可怕的是,两个账号开始互相抄袭:林深的朋友圈开始出现深林账号的涂鸦教程,而深林账号的评论区突然多了大量行业术语。在季度总结会上,当我展示年度用户画像时,投影幕布上同时出现了两个重叠的虚拟人格。
转折发生在某个冬夜。我在”深林”账号分享的宋代茶道视频下,看到”林深”账号的账号运营人员留言:”建议增加茶器带货模块,转化率可提升25%。”手机突然震动,两个账号同时弹出系统提示:”检测到异常登录,请验证身份。”我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看着两个账号同时弹出验证码,突然想起《庄子》里”既鱼忘水,陆居而梦为鱼”的寓言。
现在我的手机里存着六个账号:两个主号,三个工作号,还有一个专门发猫咪照片的备用号。每天早上,我会同时登录两个账号进行身份校准:在”林深”发送工作日报时,”深林”会同步更新当天的水墨速写;当”林深”需要发布行业报告时,”深林”会自动生成配图。上周五,我在两个账号同时发起”数字人格对话”直播,看着弹幕里”庄周梦蝶”和”元宇宙”的混搭讨论,突然觉得这种分裂或许正是数字时代的生存智慧。
最近开始尝试整合两个账号的内容。在”林深”的朋友圈,开始出现”深林”账号的原创插画;而”深林”的简介栏里,也悄悄加上了”新媒体运营总监”的工作信息。昨天收到猎头电话,对方说我的”林深”账号内容专业度堪比资深编辑,而”深林”账号的粉丝粘性超过头部KOL。我笑着挂断电话,打开电脑同时登录两个账号,发现它们正在自动同步一篇关于《庄子》与数字营销的跨界论文。
深夜的写字楼里,两个账号同时亮着屏幕。我看着”林深”正在生成下周的营销方案,”深林”账号的评论区突然跳出一行字:”庄周梦蝶时,是否也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手指悬在删除键上,突然想起《齐物论》里”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的箴言。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造物主,在真实与虚拟的边界上,那些看似分裂的镜像,终将在某个维度达成和解。
窗外的陆家嘴正在经历晨雾,就像那个加班的雨夜。我关掉手机,起身走向798艺术区。背包里装着两本笔记:一本记录着”林深”账号的运营数据,另一本写满”深林”账号的涂鸦心得。在明亮的阳光里,我终于看清那些数字分身不过是面镜子,照见的始终是自己完整而立体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