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三天
教室后墙的挂钟指向五点二十分,我望着讲台上老师留下的那行褪色的粉笔字,喉咙突然发紧。那是三年前开学时写的”距离高考还有1460天”,此刻在夕阳里泛着微黄的光。前桌小夏突然转身递来一包润喉糖,糖纸上的卡通图案还沾着晨读时她打翻的咖啡渍。
一、倒数的刻度
走廊尽头的自动贩卖机在暮色中亮起冷光,我数着货架上的矿泉水瓶,突然发现最上层那瓶红牛已经过期三个月。这让我想起去年此时,班主任王老师把整层楼的学生叫到操场,用粉笔在跑道画了道白线:”从今天起,每天退后三步,直到走到终点。”那天我退到第三步就摔倒了,膝盖蹭破的伤口结痂时,距离高考还剩四百多天。
现在每天清晨六点,小夏都会准时把保温杯放在我课桌右上角。杯盖上贴着便利贴,用荧光笔写着”今日任务:背诵第17-20页”。她总说这是”知识补给站”,可我知道她真正想说的是”别又忘带水杯”。上周五的数学小测,我因为忘带水杯在考场门口狂奔,结果把刚写好的选择题答案都甩在了楼梯转角。
二、错题本里的秘密
晚自习的月光从窗帘缝隙漏进来,在课桌上投下细碎的银斑。我翻开那本被翻烂的错题本,扉页上歪歪扭扭写着”2021.9.15″。这是高一开学时王老师发的模板,要求我们每天记录三个错题。现在本子里夹着各种东西:半张银杏叶标本、被咖啡渍晕染的草稿纸,还有小夏偷偷塞进来的薄荷糖纸。
“这道立体几何题,我用了三种解法。”小夏突然压低声音,把一张草稿纸推到我面前。纸上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解题步骤,红色是王老师的批注,蓝色是我自己的尝试,绿色则是小夏的”秘密武器”。她总说这是”解题三人组”的成果,可我知道她其实偷偷研究过王老师二十年前带过的学生笔记。
三、最后的模拟考
高考前夜,学校组织了最后一次全真模拟。我穿着借来的西装站在考场门口,听见小夏在走廊里背英语作文。她的声音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带着轻微的颤抖:”虽然前路漫漫,但每一步都算数…”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我们在空教室里模拟考试,暖气片突然爆裂,冰水顺着讲台流进小夏的鞋里,她却笑着说”正好洗洗鞋底的草稿纸”。
收卷铃声响起时,我看见小夏的答题卡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王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他手背上的青筋和三年前批改试卷时一样明显。月光从礼堂顶棚的裂缝漏进来,照在他鬓角新添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细盐。
四、考场的钟声
最后一科考试结束时,我看见小夏在走廊里对着手机镜头比耶。她的马尾辫上别着去年校庆时我送的银杏叶发卡,叶脉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王老师抱着教案从我们身边经过,教案封皮上”2024届高考倒计时”的字样已经卷边,像条褪色的缎带。
走出校门时,晚风卷起小夏的校服裙摆。她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一叠纸条,每张上面都写着不同的祝福:”别紧张””错题本第二页有提示””我押你数学选择题全对”。这些纸条用透明胶带粘成小册子,封面是我用修正液画的笑脸。
五、银杏树下的约定
放榜那天,我们在教学楼后的银杏树下碰头。金黄的落叶铺成地毯,小夏的围巾沾着草屑,和我去年冬天弄脏的那件一样。王老师站在树荫下,手里拿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我们的三年模拟考成绩单。最上面那张写着”2024年6月7日”,日期被红笔重重圈起。
“其实三年前你们入学时,我就把倒计时牌换成了银杏叶。”王老师从袋子里抽出一叠叶子,每片叶子上都写着日期,从”2021.9.1″到”2024.6.10″。最末那张叶脉里夹着张纸条,是我们高三时写的”高考加油”,字迹已经有些模糊。
暮色四合时,小夏突然从包里掏出个铁盒。里面装着三十六个玻璃瓶,每个瓶子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蓝色是”数学公式”,粉色是”英语单词”,绿色是”语文古文”。她举起铁盒对着我笑:”这是我们的’知识胶囊’,等大学开学再一起打开。”
远处传来高考结束的广播声,混合着蝉鸣和风铃声。我摸着铁盒上冰凉的玻璃,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跑道摔倒的下午。原来那些看似沉重的脚步,早就在时光里走成了轻盈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