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为何还在谈论这首歌》

《2023年,我们为何还在谈论这首歌》

2023年夏夜,我蹲在南京西路地铁站口吃煎饼果子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句:”这旋律怎么这么耳熟?”转身看见两个穿校服的女孩,正用手机播放着某短视频平台的热门BGM。她们身后LED屏正滚动播放着某明星代言的广告,背景音乐赫然是《2023年》的前奏。

这个场景像一记重锤,让我想起三年前在网易云音乐偶然听到的这首歌。当时它还只是某音乐节后台的即兴创作,此刻却在短视频平台占据热搜前三。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我点开评论区,发现”吊”这个网络热词竟与这首歌深度绑定——有人用它调侃旋律的魔性洗脑,有人用它形容歌词的荒诞真实,甚至还有人在跨年晚会现场举着灯牌高喊”2023年吊得我失眠”。

一、循环的回声

2020年深秋的上海音乐节后台,我在艺人化妆间撞见这首歌的诞生。主唱小川正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他的吉他箱里堆着五颜六色的便签纸,每张都写着零散的歌词。”原本只是想给新专辑造势的即兴创作”,他后来回忆时笑着指指墙上的日历,”没想到录到凌晨三点时,鼓手老张突然说’这调子像极了2023年’。”

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音乐圈悄然发芽。2021年春天,某音乐综艺将其改编成Rap版,意外收获百万播放量。但真正让这首歌破圈的,是2022年底在抖音爆发的”2023年挑战赛”。用户们用各种离奇方式演绎:00后用AI换脸技术让不同年代明星合唱,95后制作出”时间胶囊”特效,就连年过七旬的广场舞阿姨们,也把副歌改编成健身操口令。

这种全民参与的创作浪潮中,”吊”字逐渐成为某种文化密码。在知乎话题#2023年为何吊#下,最高赞回答来自社会学博士@观云者:”当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需要一种安全又叛逆的宣泄方式。’吊’既是对不确定性的调侃,也是对荒诞现实的解构。”

二、解构与重构

在杭州798艺术区,我偶遇了这首歌的”考古学家”林默。这个28岁的策展人,正带着团队整理近三年与这首歌相关的创作。”2023年已经形成独特的亚文化符号系统”,他指着墙上的思维导图解释,”从音乐本身到衍生出的视觉、文学、行为艺术,构成了平行于主流审美的独立生态。”

这种解构在B站尤为明显。UP主”时间切片”制作的《2023年进化论》系列,将歌曲的不同版本按时间轴排列:2021年的地下酒吧Live版带着迷幻音效,2022年的国风remix裹着汉服飘带,2023年的AI混剪则嵌入了ChatGPT生成的歌词。最令人震撼的是某条百万播放的鬼畜视频,把《2023年》的旋律替换成《致橡树》的旋律,评论区却刷满了”这才是真正的2023精神”。

这种文化解构也渗透到日常对话中。在成都的茶馆里,我听见两位出租车司机用”2023年吊”点评时事:”这政策吊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这股市吊得比2023年的天气还多变”。而在北京某高校的辩论赛上,正反双方为”2023年是否吊”展开激辩,正方举着手机展示热搜数据,反方则搬出摇滚乐史中的”叛逆美学”理论。

三、吊诡的共鸣

2023年跨年夜,上海外滩的灯光秀意外采用《2023年》作为背景音乐。当”2023年吊得让人失眠”的旋律响起时,我看见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和穿着汉服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跟着节奏点头。这种吊诡的共鸣,在歌曲的评论区得到印证:有人用《2023年》填词写离婚协议,有人在墓碑刻上”2023年吊得我活不过30岁”,还有人在高考志愿填报系统里输入”2023年吊”作为专业选项。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创作,让我想起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歌曲早已超越音乐本身,成为承载集体焦虑与希望的文化容器。在西安某方言乐队的新专辑中,他们用秦腔重新演绎《2023年》,当”吊”字唱到最高音时,整个剧院响起潮水般的掌声——这掌声里既有对传统的致敬,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四、吊运的轮回

2024年春天,我在某音乐节现场再次遇见小川。这个创作人已经组建了”吊运乐队”,他们的新歌《2024年》正在短视频平台发酵。但当我问及为何持续用”吊”作为创作母题时,他指着天空中的无人机编队说:”你看这些无人机,明明是科技产物,飞出来的却是《2023年》的旋律。吊,就是时代吊运的隐喻。”

此刻我突然理解,”吊”从来不是贬义词。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生存美学: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荒诞中建立秩序,在吊诡中保持清醒。就像《2023年》的副歌反复吟唱的”2023年吊得让人失眠”,失眠何尝不是另一种清醒?吊运何尝不是另一种永恒?

暮色中的地铁站,那两个女孩已经离开。煎饼果子摊的老板娘突然哼起《2023年》的旋律,她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像在向整个时代致意。我突然明白,吊运的轮回里,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2023年”,而我们终将在吊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